
圖:「法國之風」致力弘揚法國的管弦藝術
不知是巧合,抑或是刻意安排,有兩個與法國相關的音樂組合應了康文署邀請,在十月下旬來港舉行音樂會。先是「法國之風」(Les Vents Francais),然後是「法國現代樂集」(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嘉 嫻
兩法國組合有異有同
前者是由單簧管樂手梅耶連同幾位知名音樂家組成,包括香港樂迷認識的長笛名家巴活(Pahud,或譯作帕活特);後者則由法國現代作曲家布列茲(Boulez)在一九七六年成立,而現任總監兼指揮是平沙爾。前者專演法國室樂式的管樂,藉此弘揚法國的管樂藝術;後者是國際上其中一個有名的小型樂團,專演現代音樂,但不限於法國現代音樂。
兩者雖然都是與法國有關,但明顯有別。前者規模較小,偏重於五重奏、六重奏等形式表演,但會酌添人手,表演較大型的合奏曲目。他們十多年前所灌錄的《浦朗克室樂全集》,得到音樂界重視;後者規模較大,慣演小型交響音樂,也會因應擬演樂曲所需,增添演奏人手。
「法國之風」雖雲專演法國管樂,但為求增添異彩,偶或選奏他國管樂。單以今次音樂會為例,所奏的六首樂曲當中,有兩首屬於德國作品,其一是史博(Spohr)《C小調五重奏》,另一是亨德密特的其中一首小型室樂。不過,既然這個組合是以弘揚法國管樂為己任,筆者不如集中介紹音樂會選奏的四首法國作品中的兩首,即聖桑《丹麥及俄羅斯歌謠隨想曲》(作品七十九)和浦朗克《六重奏》(作品一○○)。
兼具丹麥和俄國風韻
聖桑上述的《隨想曲》,是他在一八八七年取道丹麥前往俄羅斯時的採風之作。樂曲本身是一首兼具丹麥和俄羅斯風韻的管樂四重奏,寫給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和鋼琴。除了一個引子,全曲共分三大段,先是一個丹麥民謠主題,隨後是兩個俄羅斯民謠主題,最後是一個尾聲,而三個主題依次由長笛、雙簧管、單簧管負責領奏。
把丹麥和俄羅斯拉上關係,主要是因為聖桑把這首樂曲獻給丹麥公主瑪利亞,而這位公主早在一八六六年嫁給了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從三個主題的編排,大家可以馬上發覺,先來一個丹麥,再來兩個俄羅斯,巧妙地凸顯了公主與沙皇的先後和輕重。由此看來,聖桑深懂做人之道,做到政治正確。
此曲完成後,於同年即八七年復活節期間在聖彼得堡首演。據悉,該音樂會是由當地的紅十字會主辦,共演七場,每場都由聖桑親自彈琴,而另外三位表演者,都是當時的管樂名家。同年六月,他們四個原班人馬,轉赴倫敦表演。另一方面,基於市場需要,有人在一八九六年把這首四重奏改編為雙鋼琴版本。
鋼琴與管樂平起平坐
至於浦朗克的《六重奏》,是一首為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巴松管、圓號和鋼琴而寫的作品。樂曲初於一九三三年完稿,但由於作曲家本人很不滿意原作,於是在三九年大幅修訂,然後翌年在巴黎首演。
樂曲共有三個樂章,主體上是一個「快─慢─快」的結構。演奏時間約為十八分鐘。一般涉及鋼琴的室樂,大都是以鋼琴居首,管樂只負責伴隨對應。不過,這首六重奏絕非如此,鋼琴與五支管樂,並無主從之分,六者平起平坐。樂迷聆聽時,也請留意這一點。
至於「法國現代樂集」的音樂會,平沙爾將會領導他的樂隊演奏七首樂曲,包括這位指揮親作的《流光》和香港青年作曲家鄺展維的《樹猶如此》。不過,筆者倒想介紹兩首比較已予確立的樂曲,即利格特《室樂協奏曲》和荀伯格《第一室樂交響曲》。
《室樂協奏曲》無分主從
利格特(Ligeti,一般譯作利格提)(一九二三至二○○六)是位生於羅馬尼亞而移居匈牙利但隨後入籍奧地利的作曲家,但音樂界將他定為匈牙利作曲家。《室樂協奏曲》作於一九六九至七○年,是一首為十三件樂器而寫的樂曲。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必須明白,這首作品雖然名為協奏曲,但絕不可以按照傳統的協奏曲觀念視之,蓋因曲內沒有一種是主奏樂器。他刻意把所有樂器視為獨立而平等,無分主從。另一方面,他十分重視織體的設計,一如他同時期的其他作品。據悉,這首是「法國現代樂集」常演的樂曲。
不得不承認,利格特作為現代音樂家,一般樂迷甚至音樂學生,對他了解不深,筆者手執的一本參考書,Richard Steinitz的Gyorgy Ligeti:Music of the Imagination(波士頓東北大學出版社,二○○三)或許對探索利格特其人其樂很有幫助。書內既詳敘作曲家生平,也分析他的作品。可惜,此書只有精裝本,售價昂貴,筆者當年買時,得付四百多元。因此一般學子未必適宜擁有,或可從圖書館借閱。
四分和聲屬啟後之舉
荀伯格(一八七四至一九五一)《第一室樂交響曲》是「法國現代樂集」將會選奏的另一首樂曲,這是作曲家早年的作品,於一九○六年(時年三十六)完稿,翌年初在維也納首演,由他親執指揮棒。演奏者是一個弦樂四重奏,另加一個擁有十件樂器的小型管樂隊和一個低音大提琴。雖然是一個小樂隊,但荀伯格在指揮時堅持弦樂手坐在前排,管樂手坐在後排。
這首樂曲的演奏時間約為二十分鐘,雖然標明是單樂章,但可細分為五個段落(也可視之為五個小樂章),從奏鳴曲式的快板,至諧謔曲、發展部、慢板,最後到再現部連終曲。這首樂曲如果要硬分,應該屬於作曲家創作生涯裏三個階段的第一個,即是帶有後浪漫色彩的一個時期。不過,與其說它承先,倒不如說它啟後,因為曲內的四分和聲(quartal harmony)開啟了二十世紀的一個新發展。
「法國現代樂集」選奏的所有樂曲,對每位樂迷特別是喜愛傳統樂曲的樂迷來說,不一定很對脾胃。不過,必須承認,這些都是二十以至二十一世紀音樂的印記。
編者▉註:▉「法國之風」音樂會定於十月十九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法國現代樂集」音樂會則於二十三日在同一場地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