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熟不一定生巧/葉特生

時間:2016-10-16 03:15:51來源:大公網

  歐陽修曾撰寫「賣油翁」故事,賣油老翁用一枚銅錢蓋住葫蘆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油從銅錢方孔注進葫蘆,卻沒有沾濕銅錢。眾人拍掌。這就是「熟能生巧」的成語由來。

  千年以來,這故事一直鼓勵國人,凡事勤奮學習,千萬次重複操作後,就成為巧匠能人。

  在今日一切可以量化的時代,我們試以實驗證明之:是否一班人日夜去倒油,就可以到達此境界?答案是不。熟練並不一定生巧,「巧」是因為先掌握了某些秘訣,而且又將這秘訣經千萬次演練,直到萬無一失。如果沒有訣竅,即使花洪荒之力也沒用。工業時代,技術精良的產品先要碎片化成千萬個工序,每個工序由一班特定工人專門製作,一些負責晶片,一些負責外殼,有些負責美化,這些工人分布世界各地工廠,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製作出最精良的零件配件,然後再裝嵌成形,就是今日的智能手機。

  最聰明的人,也無法獨力製作出一個手機,即使可以,手機的質素一定很粗陋,又或者成本高得嚇人,完全無法量產和掙錢。

  那些反對製作全球化的失業工人和政客,以為把廠家迫回本國生產,就可降低失業率,關起門來發財。殊不知這麼一來,產品價格過高賣不出去,廠家馬上破產。

  技術碎片化,秘訣重複化,製作全球化,銷售網絡化,是第三波工業革命的幾個重要原則,若走回頭路,全球經濟將面臨崩潰。

  今日包山包海的工匠不是沒有,瑞士鐘表師傅,全部手工製作,但一隻腕表,富豪才買得起。連酒樓主廚,都要把工序分散,採購、洗淨、切碎、執碼、然後由大師傅揸鑊鏟,上碟之後另有穿制服侍應端出奉客,才有料正、價平、出菜快的效果,顧客才會上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