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父母心》是中聯、也是香港家庭倫理片的傑作/資料圖片
朋友做夜班工作,深宵三、四點回到家,洗浴之後,坐下來看看電視紓緩身心。以前,本港兩家免費電視台深宵播映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粵語長片」,朋友在這些俗稱「粵語殘片」的舊故事中找到昔日的港人生活境況,看到吳楚帆、白燕、張活游、紅線女、張瑛、新馬仔等從小熟悉的明星,津津有味地回到時光隧道。最近朋友抱怨電視台深宵已不再播放「粵語長片」,改為播其他節目及足球比賽,他不看足球,失去足以令他放下工作壓力的一種樂趣。
我也留意亞視財政困難的一段時間,打算出售部分資產,包括一批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的港產片,不少是粵語影片,在邱德根時期買下的,約六百多部,部分由無綫買去,部分落入不知名買家手上。亞視結束後,愛好舊片的觀眾關心這些舊片的下落與保存情況。近年社會氣候出現變化,物質趨向文明,人的感情趨於懷舊,過去認為老土、俗氣、難登大雅之堂的「粵語殘片」,忽然發現它的價值,粵語片植根於平民,記錄本港社會一段史實,失去了就是失去活的歷史。
一位藝術界朋友談起舊粵語片,直言從小到大,懂得做人道理一半出自家教,一半從粵語片學來。他憶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嫲嫲看粵語片,父親看西片,他跟嫲嫲一起看粵語片,當時無綫與麗的兩家電視台的節目,早上十時、下午三時、晚上十一時分時段播「粵語長片」,他與嫲嫲是忠實觀眾。往後他進入電視台工作,梁醒波等一些紅星也加入無綫,親見其人,有一分親切感。
社會混濁,人妖難辨,粵語舊片重新為人樂道,據智者分析,市民喜歡粵語舊片善惡分明,故事中的主角為人正直,遭小人多番陷害,吃了苦頭,得到同事、好友的同情、支持,最後雨過天青,受人敬重。粵語舊片守護道德標準,一貫當仁不讓。粵語舊片形象多變,每位當紅影星都有自己的形格,任劍輝、鳳凰女代表傳統價值觀;蕭芳芳、陳寶珠代表新一代,接受西化文化教育,迎上社會經濟進步時代。粵語舊片對白包含許多文化精華,廣為觀眾受落,不少妙句成為市民流行用語。
記憶所及,上世紀五十年代不少好片出自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中聯一九五二年十一月成立,由一班志同道合的明星、編導組成,吳楚帆任董事長,白燕任副董事長,其他股東有張活游、李清、容小意、紫羅蓮、黃曼梨、梅綺、張瑛等,粒粒巨星,以及李鐵、李晨風、吳回、秦劍等,皆一級名導,後來又加入紅線女、馬師曾,更壯聲勢。
中聯一九五二年十一月成立後,第二年即推出創業作、改編自巴金名著《激流三部曲》的《家》,《春》亦在同年上映,而《秋》則在一九五四年公映,其中《春》獲中國文化部一九四九─一九五五年優秀影片榮譽獎。一九五三年的《危樓春曉》描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其他名作還有《大雷雨》、《父與子》、《父母心》、《金蘭姊妹》、《血染黃金》、《紫薇園的秋天》、《錢》、《我要活下去》、《血紙人》、《香港屋簷下》等等,中聯由成立至一九六四年停產,共攝製電影四十四部,被同業譽為佳作。
粵語舊片對白包含了粵語精華,廣為市民受落,不少妙句成為流行語。難得有影迷不辭辛勞,從許多影片中把經典對白摘錄下來,供大家共賞:
吳楚帆:食碗面,反碗底!
呂奇:你哋呢班無恥嘅飛仔,社會嘅敗類,人渣!
梅綺問吳楚帆:強哥,因咩事咁閉翳?
黃曼梨:螻蟻尚且偷生,更何況係人呢!
張瑛失業多時:喺呢個人浮於事嘅社會……
吳楚帆罵黎小田:你個衰仔,我哋雖然窮,但係窮得有骨氣,你竟然學人偷嘢!
童星馮寶寶:阿媽,我唔讀書咯,我想出去搵嘢做,等阿爸唔使咁辛苦。
黎雯對女兒蕭芳芳:我真無用,得個咁嘅病,連累咗你,阿媽真係好對你唔住!
林蛟:各路英雄,後會有期。
曹達華演探長:帶曬佢哋返去!
陶三姑笑鄭君綿:少爺,你對阿蓮一定生螆貓入眼,包喺我身上。
麥炳榮罵李香琴:我把你個賤人,你個奸妃……
對白生動,角色性格呼之欲出,本港粵語片一絕!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粵語片鼎盛,星光熠熠,明星輩出,第一代紅星如吳楚帆、紅線女、白燕、張活游、張瑛等等,後來出了謝賢、嘉玲、周驄、胡楓、蕭芳芳、陳寶珠等等。每年出品二百多部,海外華人從粵語電影中聯繫祖先文化,當地華人第二代從電影中認識中華文化及生活習俗,起了溝通的功能。
從一九五○年至一九六九年,港產粵語片產量估計四千多部,過去被視為「粵語殘片」,經歷時間的考驗,始覺可貴,方知是影像文物,供後人了解舊日社會面貌、市容變化、各階層生活境況,這是幸存的香港社會歷史的視聽資料,我們應盡力保存,流失了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