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屯門舊墟已變成樓房密布的地區
跟大埔和元朗一樣,屯門曾先後出現兩個墟市。舊墟位於青山山腳的屯門灣畔,大概在明朝設立,是漁民和商販的聚集點。英國租借新界後兩年,新墟開始發展起來,因得水陸交通之便,人口逐漸增加,超越了舊墟。到了一九七○年代,政府為發展屯門新市鎮,將舊墟重建為工業區,昔日的房屋商舖蕩然無存,只剩下一間天后古廟。
天后古廟背靠小丘,昔日位處入海之口,如角伸出,人稱「口角天后廟」,後來改稱「后角天后古廟」。廟內有一口鑄造於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年)的鐘,此乃廟宇擴建年份,相傳該廟在更早之前已經出現。
陶氏族人於元初遷入屯門開村立戶,其後經營鹽業,與漁民交往緊密。明朝年間,陶氏與漁民合力擴建天后廟,以祈天后保佑平安。上世紀六十年代,政府開始平整舊墟和新墟的土地,發展衛星城市。經過填海築地後,天后古廟變成低窪之地,每當雨季來臨,廟前泥濘一片,善信進香不便。二○○二年政府重鋪廟前廣場,二○一三年進行美化工程,加建牌樓,景貌煥然一新。
可是,今日的天后古廟已被工廠大廈包圍。雖然該廟範圍寬敞,距離西鐵屯門站不遠,但未能吸引市民前往參觀或參拜。另一方面,新墟重建後作為住宅區,又毗鄰新市鎮的市中心,故此仍然保持熱鬧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