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港九溯源】馬灣文化是香港人的諾亞方舟

時間:2016-10-10 16:33:23來源:大公網

  出土文物印證了馬灣與嶺南文化的內在聯繫。/網絡圖片

  文 | 木也

  1997年,考古學家在香港馬灣發掘了距今約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墓葬,總發掘面積超過1500平方米,挖掘了20座墓葬,19座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一座為青銅器時代早期,出土了大量文物及十五具人類骸骨,其中八具為成年人,七具為孩童。

  其中一個墓主為四千年前年約40歲的女性,頭骨基本完整,兩隻上頜門牙失去,這一奇特現象或許就是遠古嶺南地區的「拔牙」風俗。拔牙的年齡約在16、17歲,這與鄰近的佛山河宕貝丘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人骨普通存在的拔齒風俗極為相似。相信這種風俗是在嶺南文明演化過程中,先民相互影響形成的較為典型的區域性文化特徵。

  此外,該具頭骨左耳有石玦,類似現代女性耳環的耳飾,嘴中含有較小的石玦,反映當時已經有含玉隨葬風俗,這也與同時期中原大地的墓葬習俗高度相似。該具骸骨牙齒磨蝕十分嚴重,齒口粗糙不平,顯示馬灣史前成年人需要較強的牙力咀嚼堅硬食物,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香港先民生活之艱難艱辛。

  馬灣諾亞方舟成為承載香港歷史的方舟。/網絡圖片

  「馬灣人」有以下種族特徵:長狹形頭顱、短面闊鼻、鏟形上門齒。這些體質特點,與佛山河宕、桂林甑皮岩、福建曇石山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古人大體相似,顯示馬灣先民與嶺南的新石器時代居民有密切地緣文化關係,甚至不排除某種程度的血緣關係,他們同屬亞洲蒙古人種,且呈現亞熱帶地區種族的體徵。

  個別墓葬還出土了兒童陪葬品,包括石環及在頭骨後枕處的虎斑貝,相信該墓主小孩身份特別尊貴,其父母應在氏族群落中有較高地位。後枕骨處擺放虎斑貝,或許是在生者對去世者的良好祝願祝福。出土文物中發現了罕見的蚌刀,在貝殼邊加工成鋒利的刃,可用來切割肉類如魚肉或割取植物,極脗合嶺南史前人,尤其是馬灣人以漁獵為主的生活生存方式。

  從這些出土文物,包括骸骨的特徵來看,其一,馬灣人與同期活動在嶺南各地的人種有密切往來交往,並彼此互相影響,彼此生活習俗,如拔牙等十分相近接近,社會文明程度較為一致,甚至說是統一的大的文化系統。其二,當時的馬灣人可能尚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在族群中尚享有較高地位,這與同期的嶺南社會大體處在同一發展水準。其三,可能已經形成了較為鬆散的家的概念,個別墓葬中的小孩有陪葬品或可說明這一點,同時也反映出當時已經有了某種程度的等級觀念。其四,生存條件十分艱難,兒童死亡非常高。就算嶺南物產富饒,雨量充沛,但要及時獵取到到所需食物如魚等,對於已經群居定居生活的馬灣人仍有相當之困難。

  由於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學考古發掘,香港的人文歷史才算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開始,就像洪荒時代傳承生命的諾亞方舟一樣,馬灣文化承載着沉甸甸的史前香港文明,歷經艱難曲折,才搖搖晃晃邁向了今天的文明。

  新地集團當年在馬灣投資建造諾亞方舟,有無歷史方面的考量,已無從稽考。機緣恰合的是,馬灣文化卻實實在在成了承載香港文明史的諾亞方舟。唯一遺憾的,作為文化遺址,卻早已灰飛▉煙滅/湮滅(埋沒)▉不復存在了。(考古篇之三)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