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林奕華到歐洲走了一大圈,柏林、漢堡、阿維尼翁、倫敦、阿姆斯特丹、歌德堡、斯德哥爾摩、維也納、薩格勒布,九個城市,看了三十二齣戲。相對於內地舞台劇日漸小眾,林奕華感嘆歐洲劇場的生命力依然旺盛,不同年齡層都有。「歐洲看戲,看到的不只是戲,而是文化。不一定都是幫生活減壓的戲,都是很嚴肅的戲,觀眾很多,他們喜歡在劇院思考。」
林奕華說,每次看表演,喜歡坐在二樓最偏的角落,數一數劇場內亮起的手機屏幕,通常都有幾十個。而在歐洲,觀眾都非常專注,沒有見過一個亮光。「我們的文化把我們培養成很容易抽離出來的人。舞台上,看到不想看的,馬上就抽離了。這也令我們思考,如果要跟觀眾交流,怎麼吸引他們?」在歐洲看戲,有一個現象令林奕華印象深刻。觀眾鼓掌鼓很久,一些大家覺得很深奧很難明白的戲,也會鼓掌五分鐘甚至十分鐘,演員返場五到十次。更令人驚訝的是,後台的工作人員也出來,觀眾同樣鼓掌很久。「他們對技術的部分和藝術的部分,同樣的注重。」
林奕華說,在歐洲,劇場有很多,其實還在用幾百年前的文本,比如莎士比亞,希臘神話,但是他們用了現代的手法,一些新的技術去詮釋。但是觀眾不會因為這個詮釋覺得看不懂。
林奕華表示,他之前演繹過多齣古典名著,如《三國》、《紅樓夢》、《賈寶玉》、《梁祝的繼承者們》等,接下來會演的是《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