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的「世界觀」,香港以外的地區與國家,主要就是東南亞。跟隨父母參加東南亞旅行團,最豪華和最遠的目的地是日本;大部分香港人都去過的便首推泰國。然後,在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間,香港經濟起飛,小康的中產家庭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階層。可是該類家庭的男女主人都要辛勤工作,故此香港便出現了另一類人口——外籍家庭傭工。該批外勞主要來自菲律賓,其後印尼、泰國亦開始輸出勞工到香港。我們一般都稱該等外勞為南亞裔人士。
說也有趣。其實除了殖民地時期的西方人士,早期香港較多的南亞居民應是印度人和尼泊爾人。前者隨着英國殖民者進駐香港,當中不少都擔任警察;後者也在香港擔任啹喀兵。所謂啹喀兵,乃是指加入英國軍隊的尼泊爾年輕男性,有說這是英國與尼泊爾的歷史產物,超過了二百多年歷史。然而,英國政府對啹喀兵的貢獻與犧牲,卻無正式的記錄。
香港回歸之後,當然不再需要啹喀兵。然而,不少啹喀兵的後代已在港落地生根。從前,他們大多住在新界錦田區。現在已散落在港九各地,有些住在公共屋邨,更多住在草根社區如油麻地或深水埗。雖然不少尼泊爾裔年輕人都是在港出生,但畢竟其家庭歷史和成長背景都有別土生香港人,故此仍不能算是完全融入香港社會。早陣子油麻地發生的街頭傷人案件,便是尼泊爾族群互相廝殺。
說也奇怪,我二十多年前到尼泊爾旅遊,發現那裏其實是寧靜和平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