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民歌精神兩岸回憶

時間:2016-10-08 03:15:51來源:大公網

  在那個屬於歌的時代,豐富宏大的李泰祥遇到了齊豫,呈現了完美的《橄欖樹》;簡約好聽的梁弘志遇到了蔡琴,《恰似你的溫柔》開始四方傳唱;自然之子葉佳修遇到了潘安邦,有了《外婆的澎湖灣》……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台灣的華語流行音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民歌精神」中強調的原創性以及對歌詞文學性的偏愛依舊作用於當今樂壇,陳綺貞、徐佳瑩、韋禮安、張懸等新一代創作人試圖用新的語言延續這脈血液。

  為了還原一個告別的卻應該被銘記的時代,一九九五年,「民歌二十年:唱過一個時代」演唱會在國父紀念館連唱兩場,共三十幾位歌手參與;二○○五年,「民歌嘉年華會:永遠的未央歌」民歌三十年演唱會於國父紀念館連唱三場,五十餘位歌手登台;二○一五年六月,台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於台北、高雄連唱三天。台灣重量級音樂人傾巢而出,兩岸樂迷奔走相告,無數大陸民歌愛好者專程漂洋過海,連看三場,體味已走過不惑之年的台灣校園民歌。

  時隔一年,台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十一月將在深圳開唱。這是「民歌40」第一次大規模登陸內地。「你們(大陸歌迷)說來台灣看演出覺得非常夢幻,其實我們到大陸也是一樣。從小背誦的中國地理名詞忽然變成了現實,讓我覺得不可思議。」齊豫說:「這次來深圳,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大概是因為海峽兩岸的人們在音樂中有着同樣的回憶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