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齊豫在深圳出席見面會,與歌迷分享台灣民歌四十年歷程\大公報記者熊君慧攝
八月,深圳舊天堂書店,台灣民謠歌手蘇來回憶了一九七八年台灣第二屆金韻獎大賽的一幕:一位女歌手,白襯衣,戴着大大的耳環,嘴裏銜着譜子,手上拿着一把結他,兀自上了舞台,也不看台下,兀自彈唱起來。後來他才知道,這個氣質超凡的女歌手就是齊豫。決賽時,齊豫翻唱了偶像Joan Baez的一首《Diamonds & Rust》,最終奪得冠軍。同年,她還摘得第一屆民謠風的冠軍。
「提及這兩場比賽,有人說你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台灣的『超女』。」
「是嗎?我也覺得自己當年蠻有勇氣的!」齊豫眉毛往上一挑,雙唇一抿,俏皮的笑容綻放。搖搖曳曳快四十年的時光具象起來,猶如一粒種子找到了可以依附的泥土,與齊豫的對話空間有了伸手可觸的脈動。\大公報記者 熊君慧
對於蘇來回憶中「氣質非凡」的亮相,齊豫的記憶有另外一個「版本」。「參加金韻獎時很緊張,我只記得上台後緊張得一下就踢倒了譜架。」她說。同樣的,台灣民歌的四十年,在每個歌手、樂迷心中,大概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和故事。
有一些記憶,卻共同存在於那個年代台灣的名歌手心中。
百花齊放的民歌年代
一九七五年六月六日,楊弦在台北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這成為台灣「民歌時代」標誌性起點。楊弦從胡德夫那裏學唱了卑南族歌曲《美麗的稻穗》;李雙澤在「淡江西洋音樂會」手持可口可樂,質疑當時年輕人唱洋歌的風氣;熱情似火的「女文青」楊祖珺唱着《美麗島》,參與各種社會活動,露天演唱,救助雛妓。
一九七七年,「金韻獎」創辦,校園民歌進入商業市場。中廣電台陶曉清的「熱門音樂」節目每周四開闢「中國現代民歌」單元;一九七八年,海山唱片創辦「民謠風」比賽。從此,眾多民歌手井噴般升起、匯集,形成耀眼的星群:蔡琴、侯德健、葉佳修、李建復、潘越雲、萬芳、黃韻玲、南方二重唱……
台灣大學人類學學生齊豫,也是群星中耀眼而獨特一顆。她雖然沒有系統學習聲樂,甚至「看五線譜如綠豆芽」,但遺傳了母親的好嗓子和音樂天賦,加之年輕人對音樂的熱情,大學期間接觸了很多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民謠音樂,還特意學習美國民歌女王Joan Baez的唱法。
每次走在台大的椰林大道上,看到很多人拿着結他唱歌,齊豫都感覺裙裾隨着結他的旋律飛揚。「那時的台灣,一篇隨筆、一首新詩,配上簡單的旋律,都可以變成一首歌,年輕人都可能成為歌手,每出一個專輯,大街小巷唱片行都在播放。」齊豫說:「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民歌年代。」
千遍試唱《橄欖樹》
璞玉,需一雙大師的巧手雕琢才能成器;齊豫,在最好的年華裏遇到了她生命中最好的音樂導師李泰祥。
李泰祥曾說,所有創作都是他的孩子,其中最好的就是《橄欖樹》。《橄欖樹》原詩是三毛以英文寫成,李泰祥徵得三毛同意後,由民歌手楊祖珺譯成中文。三毛詩裏的主角原本是她在西班牙草原看到的小毛驢,李泰祥覺得唱《為了小毛驢流浪》很奇怪,商議後改為《橄欖樹》,意象、意境即瞬間拔高。
《橄欖樹》空靈優美,但也很難唱。成歌數年後,李泰祥才找到齊豫這位最佳詮釋者。李泰祥的歌曲結構龐大,調式複雜,齊豫每次唱這首歌都會緊張。自稱「直覺型歌手」的齊豫,第一次唱《橄欖樹》是在臨沂街李泰祥的家中。一個小小的院落隔着一扇紗門,綠色的地毯和一架直立式的YAMAHA,這扇紗門齊豫來回走過不知多少回,整個大四,從夏天到夏天,直到去了LA讀書……在那些狹窄的巷弄裏,除了《橄欖樹》,還有《祝福》、《一條日光大道》傳遍街頭巷尾,那是一九七九年。
在齊豫眼中,她就是恩師試歌、創作過程中的「樂器」。李泰祥創作《橄欖樹》時,不斷讓齊豫試唱,「正式錄製之前,我已經唱了上千遍。」齊豫說:「能作為老師的樂器,這是對我的褒獎。」
李泰祥曾經說:齊豫是他的「貴人」。
對齊豫來說,唱歌「就像人生的功課」,不是一個職業,「唱歌,是我想說的話」。所以,在別的歌手一年趕三張的時候,齊豫一年才出一張唱片。
唱歌就像人生功課
出道以來,物質欲望不強的齊豫對商業演出也是格外慎重。二○○二年九月,出道二十三年後,齊豫才第一次舉辦首場個人演唱會,地點選擇在香港紅堪體育館。七年後,齊豫才在北京展覽館舉行「the Voice無界演唱會」。新聞發布會上,齊豫忽然宣布,這次將是她告別舞台的個唱,以後將不會再作大量的公開商業演出,並不再製作流行音樂。
這個決定「很隨性隨心」,但也不是沒有原因。
二○○○年開始,台灣的唱片工業開始走下坡路。從早期出一個專輯一百萬張,到五十萬張、五萬張,流行音樂的商業壓力越來越大。「隨着年紀的增長,流行音樂與我想表達的話擦身而過。」
直到二○○二年,齊豫接觸到佛教佛法,她忽然有唱佛樂的想法。
宗教沒有藩籬,為這世間絕美的聲音,齊豫的首張佛樂專輯取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響。
有人評價,齊豫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天使,不只是說她縹緲的聲音,從她的個人行事和一貫的低調作風也可以感知這點。
如今的齊豫,慢條斯理的打理着自己的生活:早起早睡,每天誦讀經文;以前不進廚房,現在要為自己烹飪素食。「整理自己的空間,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生活利己利他,也是一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