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周凡夫講解人聲與樂隊 如何將愛昇華\嘉嫻

時間:2016-10-07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樂評家周凡夫\周凡夫供圖

  過去多年,樂評家周凡夫為康文署陸陸續續舉辦多輯音樂導賞講座,而一直以來,觀眾反應很好。講座系列至今已經舉辦了二十三輯,而第二十四和二十五輯則於十月至十一月舉行。在過去的日子,只要筆者有空,總愛為這個系列的講座寫緒論,冀為參加者提供初步了解,以便聽講時更易吸收。

  兩輯八講  探索聲樂

  周凡夫將會在第二十四和二十五輯各辦四個講座,而他會在這兩輯共八講,集中講解聲樂,但兩輯重點截然有別。在第二十四輯,他以「人聲與樂隊」為題,專講合唱音樂,而他在第二十五輯,則以「人聲與樂隊加上戲劇」為題,進而專講歌劇和音樂劇。然而,兩輯都是探索各種不同的聲樂,如何將愛昇華。

  單以第二十四輯即「人聲與樂隊」的四個講座而言,周凡夫將會依次講解巴赫《聖馬太受難曲》、威爾第《安魂曲》、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以及奧爾夫《布蘭詩歌》。記得筆者年前先後介紹過《聖馬太受難曲》和《安魂曲》,而「貝九」又是樂迷所熟知,因此不擬再贅,只想簡介餘下的一首,即《布蘭詩歌》。

  合唱組曲 《布蘭詩歌》

  《布蘭詩歌》是二十世紀德國著名音樂家卡爾.奧爾夫(一八九五至一九八二)的巨作。他既是作曲家,也是兒童音樂理論家及教育家。他與弟子基曼合著的《兒童音樂》,是二十世紀具影響力的兒童音樂教材,甚至進而發展為奧爾夫兒童音樂教學法。這套教學法既包含基礎音樂,也包括肢體活動,歌唱,戲劇及即興創作。

  奧爾夫雖然寫過歌劇、電影配樂等不同類別的音樂,但始終以《布蘭詩歌》最受注意。與很多作曲家一樣,他酷愛古典文學,甚至喜歡以古典文學作為素材,而《布蘭詩歌》是他創作的三部曲的首部,而三部都取材自不同的文學故事。他把這套三部曲稱作《凱旋》,意指人類的靈魂從情慾與整體生命取得平衡後,贏得最終的勝利。他把這三部曲的首部即《布蘭詩歌》定為「有布景的康塔塔」。

  採自中世紀俗世文學

  奧爾夫《布蘭詩歌》內的詩作,其實並非他親作,而是取材自一本在十一、十二以至十三世紀由修道院裏的修士及學生編合而成的詩集。整本詩集所收錄的詩歌,多達二百五十幾首。由於數量太多,而作者又不止一人,主題方面,並不固定,既有諷刺時弊,描繪世情,亦有暢談男女情愛,甚至縱論當時流行而稱之為Wheel of Fortune的世俗命理(意指人受時運轄制,而時運好比車輪在轉;用廣東俗話講,就是人有三衰六旺)。從上述的詩歌主題可見,這套詩集絕非屬於主流的宗教作品,而是屬於俗世文學,蓋因這種世俗命理,有違天主教的正統神學。

  這套俗世詩集,既有記名詩人,也有佚名作者,而所用文字,頗為拉雜。主體上用中世紀常見而略為有別於羅馬時代的拉丁文,當中更夾雜德語、普旺斯語(一種源自拉丁文而近似法文的文字)。這套得以流傳的詩集,是中世紀俗世文學的重要作品,特別是在嚴厲的宗教氛圍下得以存留,實在難得。這套詩集當然並不是正大光明地代代相傳,而是一直藏着,到了十九世紀初才在巴伐利亞某修道院發現。難得在修道院發現一大本中世紀的俗世詩集,學術界當然大為注視。

  只選取當中二十四首

  奧爾夫在一九三六年把詩集中的二十四首譜上器樂,而變成一齣聲樂器樂兼備的康塔塔。這首康塔塔的藝術意義,在於與宗教音樂分庭抗禮;而中世紀《布蘭詩歌》的文學意義,也正正是與宗教文學分庭抗禮。

  奧爾夫《布蘭詩歌》在舞台上的演繹自由度很大,既可用合唱團站在台上唱,也可以編成舞蹈,邊唱邊跳。如果大家想購置第一張兼具視聽的DVD,小澤征爾領導柏林愛樂樂團的版本值得推介。

  另一方面,周凡夫在第二十五輯「人聲與樂隊加上戲劇」的四個講座裏,將會依次講解普契尼《杜蘭朵》、巴爾托克《藍鬍子公爵的城堡》、羅傑斯《仙樂飄飄處處聞》,以及韋伯《歌聲魅影》。由於《杜蘭朵》和兩套音樂劇知之者眾,不必在此講解,筆者只想簡介《藍鬍子公爵的城堡》。

  《藍鬍子》揭人性幽暗面

  巴爾托克(一八八一至一九四五)是一位對二十世紀影響很大的匈牙利作曲家。他的作品既有管弦樂,也有室樂以及鋼琴獨奏曲,歌劇則有《藍鬍子公爵的城堡》(一般簡稱為《藍鬍子城堡》)。此劇作於一九一一年,翌年稍有修訂,而結尾再於一七年有所改動。首演則於一八年在首都布達佩斯舉行。

  巴爾托克根據法國作家比路(Perrault)所寫的《藍鬍子》故事創作此劇,而腳本則由巴爾托克好友巴拉斯負責。故事大概是說藍鬍子帶他的新婚妻子回到自己的城堡居住。新娘子出於好奇,要求丈夫打開七扇本已關閉的門。丈夫起初不允,但經不起對方多次要求,終於把一扇一扇緊閉的門打開,而驚心動魄的事情亦逐一出現眼前。劇情有濃濃的志怪小說(Gothic novel)味道,彷彿藉此揭示人性的幽暗面。不過,有專家認為,劇中的藍鬍子其實是巴爾托克心靈深處的寫照。

  撇開劇情和主題以至音樂特色不談,單從藝術市場而言,《藍鬍子公爵的城堡》吸引力不大。首先,此劇是一個獨幕劇,篇幅很短,演出時間未及一個小時,比一般公演的歌劇短了起碼一半,而市場上很多劇團都不願意同場加演另一部短劇湊數。其二,全劇只有兩個演員,比常規歌劇的演員陣容大為遜色,因而令至演員之間的互動大為削減。其三,故事線單一薄弱,缺乏枝葉。其四,此劇是用匈牙利語唱曲,斷非一般慣唱拉丁語系或日耳曼語系的演員可以從容應付。

  《藍》劇欠缺市場吸引力

  綜合上述因素,除非你是慕名而來,又或對二十世紀東歐歌劇及其藝術意義特感興趣,否則此劇難有吸引力。記憶中,香港藝術節在十多年前演過一次,而筆者當時也看過。關於研究巴爾托克其人其樂的參考書,雖然不少,但專研此劇的書,恐怕只有Leafstedt的Inside Bluebeard's Castle:Music and Drama in Bela Bartok's Opera(牛津大學出版社,二○○五)。書內既有綜論,更有重點分析。

  至於此劇的其他特色,例如調性,配器,聲樂等方面,礙於篇幅,只好留待周凡夫在講座上講解了。

  編者按:周凡夫「人聲與樂隊將愛昇華」音樂導賞講座系列由十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三十日逢星期三晚上七點半在香港太空館演講廳舉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