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屬於東道主的澳門中樂團\澳門國際音樂節供圖
本屆澳門國際音樂節的中樂節目只有兩個,其一是「樂悅四海」,其二是「且彈且談」;前者是幾個大型樂團匯合演奏,後者是彈撥樂小組合奏。
聲名實力 差別較大
單就「樂悅四海」而言,這是一場規模宏大的音樂會,參與的樂團除了屬於東道主的澳門中樂團,還有兩岸三地的樂團,計為:廣東民族樂團,台北青年國樂團和香港樂樂國樂團。負責指揮的,是東道主「澳中」的彭家鵬。
雖然是四團匯聚,但彼此的聲名實力,差別很大。四者中,「廣東」屬於第一線。「澳中」和「台北青年」,僅屬三線,而「香港樂樂」更是個稚嫩的青年業餘樂團。把水平參差的樂手放在一起,演出效果當然存疑。
選曲方面,縱觀整場音樂會,所選奏的樂曲,盡屬新曲。莫說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傳統」樂曲付諸闕如,連七、八十年代的樂曲,也只有一首,即李民雄的《龍騰虎躍》,其餘的都是九十年代或以後的新作,當中包括兩首委約作品,而趙季平的《澳門印象》,是其中之一。由於整場音樂會的選曲太新,喜愛傳統樂曲的樂迷,恐怕興趣索然,而喜愛新樂的人,又肯定不多,如此一來,票房就很難有保障。
《龍騰虎躍》是李民雄的主要作品之一。提起李民雄,中樂界恐怕無人不識。他是多面手,既是敲擊樂大師,常常以敲擊樂器領導海內外各級樂團演奏,經驗極為豐富,又是音樂教育家,啟導後學,而他所寫的《民族器樂概論》以及《傳統民族器樂曲欣賞》,更是音樂學生以至樂迷必看的書。
此外,他熱衷創作,而歷年所作樂曲,實在不少,例如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吹打樂《鬧元宵》,七十年代的民樂組曲《萬紫千紅》及《夜深沉》鼓與京胡改編本,八十年代的敲擊合奏曲《潮音》和九十年代的吹打樂《喜迎春》,而今次所選奏的《龍騰虎躍》,也是他的名作之一。
龍騰虎躍 澳門印象
一九八○年代初,李民雄創作了《龍騰虎躍》。當時只是一首由小組演奏的吹打樂。他是浙江嵊縣人,而嵊縣就是越劇的發祥地。他根據家鄉一帶所流行的浙東鑼鼓樂編集成這首《龍騰虎躍》。他在樂曲內使用各式的鼓,以齊奏及間奏方法,凸顯各式鼓的音色以及不同的節奏。
一九九一年,這首本來由小組演奏的吹打樂經過重新配器,變成大樂隊演奏的版本,樂曲的氣勢因而更見宏大。有趣的是,首演這個大樂隊版本的樂團,不是內地團體,而是香港中樂團。若以唱片而言,由李民雄親自司鼓領導高雄市立國樂團的千禧年現場錄音,絕對是一個最值得收藏的演繹。
至於「樂悅四海」音樂會所選奏的另一首樂曲《澳門印象》,是由趙季平年前應澳門特區政府委約所作。有報道認為,此曲是「澳中」提出委約,而不是政府,不過中樂團既然屬於文化局管轄,所以不必拘泥是哪一級機關提出。反正趙季平是應澳門當局委約便是了。
趙季平是近二、三十年來在內地聲譽超隆的作曲家,所作的電影配樂和電視劇主題曲可謂家喻戶曉。他以迴旋曲的曲式創作這首《澳門印象》,並在曲內以不同的主題彰顯澳門回歸後的各種繁華風貌。樂曲自面世後,也算是音樂會常見的樂曲。過去彭家鵬以至其他指揮都帶領過不同樂隊演奏過。
曲目太新 難望突出
順帶一提,「樂悅四海」音樂會上亦會演奏香港青年音樂家黃學揚的《維港夜曲》。這首描述從渡輪上欣賞維港夜色的樂曲,與《澳門印象》來個一港一澳,各有闡述,倒也相映成趣。
始終還是這一句,這場「樂悅四海」音樂會儘管包含上述兩首算是較為有吸引力的樂曲,但礙於參演樂手水平參差,曲目太新,效果難望突出。
(澳門國際音樂節導賞系列,之四)
編者按:「樂悅四海」音樂會定於十月九日在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