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西營盤鹹魚欄\鄭家豪

時間:2016-10-04 03:15:50來源:大公網

  住西環的朋友,自嘲是「二奶仔」。港鐵通車幾十年,西環居民就是沒有地鐵,現在西港島線通車了,朋友開心,說交通十分方便,不再是「二奶仔」。

  又有朋友用「鹹魚翻生」形容西環一帶的商舖。德輔道西從來是鹹魚欄,鹹魚與海味舖林立,一間接一間,老香港都知道,買靚鹹魚要去西營盤,貨色多,品質靠得住,任由選擇,這家不合心水,到別家去,總會揀到合心水的。但是交通不便,出了上環站,要再轉一程電車或巴士,到梅芳街站下車,多走一段路。港鐵開通,人流多了,帶旺店舖生意,「鹹魚翻生」說得十分生動。

  西營盤鹹魚欄與港人生活息息相關。二戰後生活窮困,普通人家鹹魚青菜度日,高級鰽白吃不起,吃的是賤價鹹魚仔,林子祥的歌曲中也有「鹹魚白菜也好好味」的歌詞,道出那些年市民生活狀況。上世紀九十年代好景,不少人富起來,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是研究香港大富翁食什麼,流傳李姓大富豪不過吃鹹魚青菜,少吃鮑參翅肚。其實,靚鹹魚價錢不菲,貴過吃肉,一般人家只吃中下價的黃花、䱛仔。

  上世紀七十年代,西營盤鹹魚欄同業私下流行一句話:「賣鹹魚等如印銀紙」,鹹魚舖門面擺滿貨物,一排吊着的是貴價貨,別小看亂糟糟的,鹹魚欄老闆個個「豬籠入水」,賺到盤滿缽滿。當時本港漁獲雖然減少,特別是大澳海面黃花魚失收,鹹魚商很快找到新市場,轉向越南、孟加拉、泰國找貨源,鹹魚商開始在當地設廠,派師傅管理製作,保證品質。上世紀八十年代更是黃金期,據開店六十年的老字號的東主憶述,一個季度單是由孟加拉運來的鹹魚便有一百二十個貨櫃,每個貨櫃載重十一噸,越南、泰國不計在內,單是這十個年頭,行業老闆個個上岸,將部分資金投入地產,大富大貴。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民風轉變,開始關注食物與健康的關係,不求大魚大肉,追求好吃之外,學會注意健康。當時一份調查報告指出,鹹魚會致癌,愛上鹹魚的人就是不信,像煙民不信吸煙會致癌,照樣的吃,照樣的吸,傳媒反覆宣傳報道,醫學界上電視分析,逐漸為多數人接受,主婦影響力最大,她們不買,家人吃不到鹹魚,家庭飲食習慣改變,鹹魚業失去昔日風光。不過,現在的西營盤鹹魚欄,依舊是全港主要集散地。

  鹹魚欄有一套經營行規,非常有趣,行內每季一次開大盤,由鹹魚欄商拿出貨辦給大家觀摩,行家再以密底算盤投暗標,價高者得,傳統交易方式保存至今。

  我們俗稱的鹹魚欄,以一條梅芳街為主,以前全街皆為鹹魚舖,行業興盛。到西營盤走一趟,始覺鹹魚舖不少轉為海味舖,區議會設在路邊的路牌推介,改成「海味街」。現時附近僅存三家鹹魚專門店,入口、出口、拆貨、加工一條龍經營。老闆說,貨價高,人工貴,運輸費增加,吃的人減少,依賴開發外地市場。傳統的鹹魚欄雖不比昔日風光,但自港鐵通往西環,遊客增加,帶來新商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