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全球大概有2430萬老人失智症患者/網絡圖片
每年的9月21日,為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前稱世界痴呆症日)。在上月剛過去的世界認知障礙症日裏,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組織推出了一系列教育、科普、宣傳活動,旨在提高人們對認知障礙症的認知,喚起全社會對該症足夠的重視,從而加強對認知障礙症的預防。
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公布的每年死因數據中,認知障礙症已排在致港人死亡「殺手榜」第八位,且數字在近十年內逐步升高。認知障礙症無論從醫學角度甚至從家庭角度來看,對於社會都潛在很大的影響。在此問題上,我們本期邀請社會醫學專家王雪萊博士,從社會醫學的角度探討認知障礙症對於社會的影響。/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
關於認知障礙症、老人失智症(俗稱老年痴呆症)、阿茲海默症(俗稱腦退化症」)這三個名詞,常被認為是同一種病的不同名稱,但其實三者是從屬關係。年輕人亦有機會罹患認知障礙症,不過其主要患病人群是長者群體,針對長者群體所患的認知障礙症,被稱為老人失智症;而在老人失智症的病患中,其中約60%至70%屬於阿茲海默症。
照顧者壓力沉重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簡稱AD),它是一種致死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多發於65歲以上的長者,其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失憶。該症無特定的發病群體,患者可來自各行各業。知名患者如前美國總統里根、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以及「光纖通訊之父」高錕等,都罹患阿茲海默症。
高錕的夫人黃美芸在其夫妻共同創辦的「高錕慈善基金」網頁上寫下一段感人心脾卻又透着無奈的文字:「高教授如今已患病多年,以前閉上眼睛也可以做到的事,現在已無法應付。到了這個階段,照顧者的壓力真是非常沉重,患者需要二十四小時的照顧。眼看着自己心愛的人逐漸衰退,從一個天資聰穎、敏銳機智的人,變成徹徹底底的另外一個人,這情感上的失落最令人痛心。目睹親人亡故,使人始則以怒,繼則以悲,然而這不是一般的死亡!若是身體死亡,悲傷過後,仍可繼續生活。如今這情況,人仍在,但留下的傷口卻不能縫合,永難痊愈。」
高夫人寫出了無數家中有老人失智症患者的無助。老人失智症分輕、中、重。輕者出現記憶力減退(特別是對近期事物遺忘);語言遲緩或含混;容易迷路;對事情失去興趣;情緒抑鬱或者容易情緒失控。中度患者出現記憶力受損加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情緒變得依賴、出現語言交流困難。重度患者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如不能自己進食、大小便失禁、行動困難等;患者可能迷路走失、不能辨認家人等。不難想像,患上該病,患者的生活質素變得極低,同時也會對其家庭和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
每7秒有新病例
王雪萊表示,目前,全世界約有2430萬名老人失智症患者,其中約一半在亞太地區;該症在全球每年以約460萬新增病例的速度增長,相當於每7秒鐘就增加一位新病例。隨着人類的平均壽命逐漸延長,全球老年化社會的形勢愈發嚴峻,香港就是一個老齡化趨於嚴重的地區之一。香港目前65歲以上中、老年人發生老人失智症的比例為十分之一;80歲及以上則達到三分之一。根據2015年的數據顯示,香港已經診斷的老人失智症患者有八萬人。而政府數據預測香港的老齡高峰期將發生在2050年,屆時老人失智症的患病率將高達總人口的3.59%。從社會醫學的角度出發,大家必須針對香港未來30年老人失智症的高峰發病做好防與治,以及一切政治與經濟上的準備。
老人失智症起病非常隱匿,病程緩慢卻不可逆轉,通常起病後的平均生存年限為5.5年。另一方面,老人失智症的患病率隨着年齡的升高呈顯著增長趨勢,且女性多於男性,60歲以上婦女患老人失智症的機率,通常是同齡男性的2至3倍。鑒於此,如果不加強預防干預,在面臨嚴重老齡化問題的當今社會,老人失智症將置個人家庭、社會乃至有關當局於一個難以想像的困境之中。
王雪萊表示,更令人擔憂的是,絕大部分人對該症認知不足,造成患者就診不及時或根本得不到醫治。調查顯示:在內地輕度老人失智症患者的就診率僅為14%,中度患者的就診率為25%,重度為34%,即是說,老人失智症嚴重的患者中僅有三分之一得到治療。其中一個原因在於,近一半(47%)的患者家屬認為,病人的狀況是「自然衰老」的結果(因而毋須治療)。這一錯誤認知現象應該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