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吳其敏與《海洋文藝》/張 茅

時間:2016-10-02 03:15:28來源:大公網

  圖:《海洋文藝》是本港上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文學刊物/作者供圖

  前輩吳其敏,是位跨業界能人,他先後從事電影、新聞、出版,及文學工作,辦過多家文學雜誌,如《海洋文藝》,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他是本港左翼文藝的動力。

  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他是邵氏影業公司編劇小組成員,先後加盟左翼背景的香港龍馬、鳳凰、長城等電影公司。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二年間,由他擔任編劇的國、粵語片計有《淒涼姐妹花》、《西施》、《血海蜂》、《魂斷藍橋》、《千金小姐丫鬟賣》、《七姐會牛郎》、《紅白牡丹花》、《綠窗紅淚》、《有求不應》、《湖山盟》等。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由美元資助的雜誌期刊充斥,內容一面倒針對中國新政權,進步文化沒有自己的刊物。吳其敏便從事進步文學活動,創辦文學雜誌。一九五六年一月他創辦新地出版社及主編《鄉土》半月刊;一九六○年創嚶鳴出版社,主編《新語》半月刊。

  《鄉土》的讀者,遠至東南亞、美洲的海外華僑,從雜誌了解家鄉新貌。《新語》為文藝刊物,在香港及東南亞擁有大批年輕讀者。內容由多位著名作家執筆,經常撰稿的有曹聚仁、葉靈鳳、侶倫、黃蒙田、夏果、夏炎冰、阮朗、高旅、羅孚等,吳其敏十分重視青年作者的來稿,利用雜誌培養了一大批青年作者,為他們提供發表作品的機會,這其間出現了金依、海辛、張君默、李陽、羅琅、吳羊璧、林真、王方、譚秀牧、舒巷城等青年作家。

  《海洋文藝》是吳其敏最後主編的文學雜誌,一九七一年他出任中華書局海外辦事處副總編輯,創辦及主編《海洋文藝》雜誌,在此之前的十年,左翼文藝活動陷於低谷,內容僵化,文風奇異,讀者流失,《海洋文藝》以新面貌與讀者見面,內容豐富,文字清新,重建左翼文壇的新風格,《海洋文藝》出版長達八年,被認為是香港上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文學刊物。

  吳其敏十分重視《海洋文藝》的文學質素,內容古今中外,百花齊放,文字風格要求「美文」,他親自約作者會面喝茶約稿,交流意見,討論內容,努力將《海洋文藝》辦成具有水準的文學刊物。

  我在一九七六年二月開始為《海洋文藝》的「三人小品」專欄執筆,用三個不同筆名,每期撰寫三篇小品文,一寫就是三年又兩個月,直至一九七九年五月停筆,共三十八期,一百一十四篇,皆出自吳老的主意。

  大約一九七六年中,接到吳老電話邀喝下午茶,地點近我報社,由天樂里過馬路走幾十步有一家茶餐廳。過往,吳老與我在同一座大廈上班,報社編輯部設在四樓,他的通訊社在我樓上的七樓,常有機會在電梯口相遇,我習慣招呼一聲:「老師!」他在《文匯報》一個專欄評論粵語片,《新晚報》的《彩色廣場》也有粵語片影評專欄,吳老詢問編輯李若奇是哪一位,知道是我,以後見面多了一些話題。吳老主持《海洋文藝》的時候已離開通訊社,還是不忘這家茶餐廳闊口大杯的咖啡奶茶。

  《海洋文藝》後來由雙月刊轉為月刊,用八個月時間試刊。當日,他把月刊首期帶來,翻了一陣對我說,散文每期都有幾篇了,就是沒有小品,這樣就品種不全了,如果增小品欄目,散文可以收錄在「散文隨筆」。

  早年三育圖書出版吳老的《五十人集》,我讀過他的《山村居小品》,如聽一首抒情小曲,印象非常深刻,知道他對小品有一份偏愛,想在《海洋文藝》推動小品文學。他對文學的熱忱,我早已佩服,老先生想聽聽意見,我還有什麼異議呢。

  吳老把話題一轉,對我說:「這餐茶我是來向你約稿的。」跟着談起他的計劃。

  《海洋文藝》改為月刊,立即要增加內容,他準備接着而來的第二期,闢「三人小品」專欄,每篇約在六百字內,要求言而有物,不發言議,指定我幾日後交稿,趕在新一期刊出。

  我推不來只好答應了,問起其他兩位作者是否相識,他莞爾而笑:「當然熟識,不就是你啦!」

  我一陣愕然,他認真起來:「怎麼?一個人不可以寫三篇嗎?我不打算再找人,用三個筆名好不好,最好一個是女的。」

  從一九七六年起,我以張茅、林楓偉、阮妮妮作筆名,分寫小品文三篇,在三年兩個月的三十八期中,共寫了一百一十四篇,都是吳老迫出來的。

  這段期間與吳老接觸機會較多,深感他不僅對小品文學有特殊偏愛,而且頗長時間摸索小品文學的創作方法,累積了大量經驗,形成他對小品文學創作的系列理論,可惜未見整理成文,這是本地小品文學發展的損失。

  有幸在一次下午茶碰面中,吳老少有地興致大發,大部分時間由他娓娓而談,內容不離小品文學創作。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反覆講了多次「小品」就是「小品」,不是「散文」,不是「雜文」。他說到重要的地方,沒有紙,便隨手拿起《海洋文藝》的紙皮袋,在上面寫起來,紙皮袋上的手跡,我至今留着,現在一字不易轉錄,以下是吳老部分重要論述:

  要美文

  抒情、寫景、敘事、狀物。

  寫「點」,不要寫「面」。處處為地方色彩着想。

  少發議論。(少,不是全不)

  少引用名文名詩。(少,不是絕對不)

  少談大事,專談小事。(草木蟲魚,飛禽走獸,無所不包。但,不重知識,重趣味性。)

  活潑、清新、幽默、雋永。

  要娓娓談來,不要板起面孔說話。

  不要寫成「雜文」。(因已另有雜文專欄)

  不要寫成「文藝短篇」。(已有每月茶座)

  不要寫成「讀書札記」。(已另有隨筆)

  要集中,不要分散,每段圍繞一事一物來談。

  不要鋪開拉雜談許多事物。凡引用詩文要結合得自然,萬勿勉強。

  這次聚面,令我獲益良多,受先生一絲不苟的文章精神影響,我也曾嘗試努力,不敢怠慢,力求接近標準,只是力所不逮,也有寫不好的時候令先生失望。

  吳其敏離開我們多年,回想他總是努力不懈、精益求精,由他主編的《海洋文藝》打破沉悶,為雜誌帶來清新空氣。難得他不辭勞累,廣結作者,提攜後進,《海洋文藝》內容一期比一期豐富,在今天看來,仍然是不可多得的文藝刊物。

  最近翻出舊紙皮袋,重溫先生「要美文」的手跡,想起先生的半生熱忱推動小品文學,內心不禁發熱。

  先生去矣,又厚又大口的咖啡杯的茶餐廳也不復存,惟記憶是永恆的:「要美文,不要板起面孔說話。」

  吳其敏文學創作力旺盛,包括小說和電影劇本,以及散文隨筆,如《闌夜》、《山城小集》、《拾繳集》、《書邊掇拾》、《拾芥集》、《望舞軒讀書隨筆》、《閒墨集》、《望翠軒雜文》、《文史小劄》、《文史劄記》、《新錄集》(與人合作),小說《最後的機緣》、《謎樣的女性》、《仲春時節》,其他有《走馬十二城》、《屈原與杜甫》、《中國歷代抒情新詩選析》等,致力推動文學,功不可沒。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