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德銀事件拖累整個歐洲市場,圖為德國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路透社
德意志銀行股價昨日再度大跌,而且更曾跌至單位數,主要原因是有多隻對沖基金因憂慮該行的財政能力而撤走資金。德銀事件在本周持續惡化,市場現時正恐懼該行的危機或會演變成為另一場雷曼事件。然而,從本質、金融背景和防衛措施方面,今天的德銀與當年的雷曼絕不類同,德銀本身的財政亦未必如市場所估計般差;所以,若認為德銀事件將演化成為另一場雷曼危機,似乎有點杞人憂天了。
資產足 集資無難度
首先從本質來看,德意志銀行與雷曼雖然同屬於金融機構,但令雷曼倒閉的是次按危機引發的資不抵債,與德銀因為要償還美國的罰款而可能資本短缺的性質不同。德銀雖然要向美國司法部就按揭證券承銷而罰款140億美元,但雙方可能最終尋求和解,罰金或將會大幅減少,就正如美國多家銀行在與監管機構商討後,最終罰款大減一樣。惟雷曼當年的情況卻大大不同,該投行欠下的債務達6100億美元,而且亦無削減債務的可能,故最後要倒閉收場。
資產方面,雷曼破產前,資產僅餘下2750億美元,是嚴重的資不抵債;反觀德銀在截至六月三十日前,還有流動資產儲備2490億美元,即使最終要向美國完全償還140億美元的罰款,該行仍有充足資產。同時,若德銀一旦財困,還可以透過售賣資產或是發行債券來補充資本。以目前融資成本超低,而多國央行大印銀紙的環境,德銀要集資相信不會很困難。
金融環境相對較穩定
再從金融背景來分析,引發雷曼倒閉是美國的次按危機,危機背後原因是華爾街大行進行高風險的房地產投資活動。影響所及,多隻對沖基金因應付不了龐大的贖回而倒閉,美國另一大證券行貝爾斯登亦同樣在雷曼事件前倒閉,造成全球金融前景極不明朗。但在今天德銀事件後的金融環境,卻遠比當天穩定,投資者因為受過教訓而迴避風險的情緒高漲,銀行的經營亦變得審慎,不再從事高風險投資,大大減低銀行倒閉的骨牌效應。
由於銀行被指為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所以在事件後監管機構大力加強限制銀行從事高風險投資;為免納稅人再次出手打救「大到不能倒」的銀行,歐美多個監管機構已規定銀行大幅提高一級資本充足比率,以確保銀行可經得起波折。同時,歐美監管機構每年亦為銀行進行壓力測試,以確保銀行一旦經濟逆轉後,金融體系都不會受到動搖。
相信在多重防護罩下,雷曼事件重演的機會將會減低,而德銀的財困問題最終將會得到妥善處理,難以再度釀成另一場金融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