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潘耀明為聽眾講解自己與巴金的故事\大公報記者 倪夢璟攝
【大公報訊】記者倪夢璟上海報道: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巴金在《大公報》開闢「隨想錄」專欄,從《談〈望鄉〉》開始,用八年時間完成了這本心血之作。正值《隨想錄》完成三十周年之際,昨日,香港知名作家、出版人、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以「接過巴金講真話的薪火」為主題,在滬進行了讀書演講。會上,潘耀明向公眾展示了十五封與巴金的書信往來,並公布了早年「巴金與彥火」的珍貴照片。他表示,巴金的文學作品影響意義超凡,雖然巴金已逝世多年,但他的錚錚品格和不屈精神將永存。
潘耀明的筆名有彥火、艾火等,曾分別在內地、港台以及海外出版評論、散文。巴金《隨想錄》繁體(香港)版即是他曾在三聯書店任職時負責編輯出版的。潘耀明與巴金早已結下深厚友誼,但在介紹巴金以及其作品時,他以讀者的身份向聽眾講述當年的故事。「我一直受巴老文學的薰陶,而巴老教導我怎麼做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讓我受益匪淺。」
他表示,不僅在寫作中,巴金本身的生活狀態就非常「嚴謹」,除了寫稿認真,書信一筆一畫,就連信封都是巴金自己填寫。而巴金的「細心」亦讓潘耀明印象深刻,在未與巴金建立工作關係時,他曾編巴金著作表,並說:「我是小晚輩,但有些問題需要問他。我當時還沒有在三聯書店,和他還沒有工作聯繫,他都答覆了,巴老是很細心的。」在巴金逝世後,潘耀明做了巴金的紀念特輯。巴金的腳踏實地、創作不輟,讓潘耀明難忘,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的說話,更是讓其印象深刻:「先生的《隨想錄》樹立了一個永恆的典範——在時代的大潮中,作家、知識分子應當如何生活。」在總結時,潘耀明表示,人生是萬花筒,萬花筒之中布滿坑坑壑壑,巴金從坑坑壑壑走過來,這是需要勇毅的精神。而巴金晚年所寫的五卷《隨想錄》,可以看到巴金說真話的勇氣。潘耀明呼籲,當追隨巴金,接過薪火,提倡講真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