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習慣關乎品性\孫貴頌

時間:2016-09-30 03:15:58來源:大公網

  我這大半輩子,走了不少地方,換了不少崗位,管別人的時候少,被人管的時候多。與形形色色的人打過交道,有的早就淡忘了,有的還留點殘餘的印象。這些印象有的好,有的孬。今天寫這篇文章時,腦海裏就冒出了個不好的人物的圖像。

  此人與我平級,但因其主持機關工作,有點實權,於是就比我們這些一般科室的主管不一樣。有一天我上他的辦公室,敲門後進去,發現他竟然將一雙赤腳放在辦公室桌上!他察覺有人進去,本能地將腳往回收了一下,但一看清是我,卻又停止了動作。我瞅着這雙如被拔了毛的豬蹄一樣白嫩的腳,差點沒有嘔吐出來。我幾乎是在被人羞辱的感覺下談完了事情,然後一扭頭就離開了那間辦公室。只這一個動作,便讓我看到了那位幹部的無禮、無知和無賴。後來我在與他打交道時,便十分小心,保持着若即若離、不冷不熱的狀態。

  人的言語和行動,不可能千篇一律,如模具似的標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是有道理的。否則就難以找到共同語言,達不成共識。我從前在內地當兵時,首長要求我們要「團結、緊張、嚴肅、活潑」,這樣才能反映部隊的精神面貌。每一個人都有喜怒哀樂,表情不可能一律,動作不可能劃一。然而也就是這點點滴滴的情景,卻神不知鬼不覺地將一個人的品質和德行堆砌、塑造了出來,這個世界也就有了高低貴賤的分界。

  如若不信,請你仔細觀察一下一些人的舉止吧。有些人在酒桌上點菜時必問,有小鹹菜沒有?或者是,來點大蒜、大葱和麵醬。恕我直言,他們的作風,看起來像是節約鬧革命,其實「很農民」。我每次去岳父家吃飯,他總是買很多的飯,每次都會剩下不少,雖然說過多次,但他還是要多買,他的理由是:不能吃不飽。後來我與妻子議論這事,一致意見是:岳父小的時候捱過餓,對飢餓產生了一種恐懼、排斥心理,當有條件吃飽飯的時候,就再也不想捱餓了。寧多勿缺,岳父擔心我們像他早年時那樣吃不飽飯甚至吃不上飯。他不知道,現代的人,已經普遍地營養過剩,吃得太多,並不是一件好事。前些日子在一個刊物上看到一則消息,一個小伙子搶在外國女士之前佔了座位,還振振有詞地說:「都什麼年代了,咱中國人還怕她洋鬼子不成!」他不想一想,這樣的一個動作,把中國人的臉都丟大了。

  一個人,他的一舉一動如果很美觀很瀟灑,當然是好,因為可以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也能討得口譽和青眼。但作為一般的社會人士,只要其行為合乎大多數人的審美習慣和道德要求也就算做及格。能雅致一點就雅致一點,能準確一點就準確一點,不必過於追求表面現象。重要的是,要有禮貌,要有愛意,要知道自己吃幾碗乾飯,更別忘了自己姓什麼。

  也許可以湊成這樣一個公式:動作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性。不知有無道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