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彩畫是牛街後面的清真寺裏的,乾隆年間做的,這幅是清中期的。這些年輕人畫得不錯!」滿頭白髮的蔣廣全正在和身邊同齡的老藝人們交流。這幾名白髮蒼蒼的耄耋老人便是此次明清官式建築彩畫藝術展上主辦方特別邀請的內地建築彩畫大師王仲傑、張德才和蔣廣全等人。
拄着枴杖的王仲傑行走不便,眼睛似乎也看得不是很清楚,他幾乎貼在展品前,仔細地觀摩每一幅作品,再與隨行的人交流彩畫的用色和紋路。
這些老藝人們有着幾十年建築繪畫的經驗,曾參與故宮博物院建築彩繪的修復,可以說技藝高超。而建築彩繪這一藝術領域正面臨傳承的難題,讓這些老人有不少擔憂。
古建彩畫老藝人吳書瑞介紹,當前社會上具有古建築彩繪修復資質的單位大約百餘家,而具有一級資質的單位僅有二十家左右,高水平技藝師傅的人數屈指可數。同時,古建彩畫技藝自身的特點也對畫工提出了不少要求:雖以傳統繪畫為基礎,但有更為嚴格的技法要求。
「祥雲褪」是一種經典彩畫樣式,五彩祥雲圖案彼此疊加形成漸變效果,看似簡單構圖,卻需要匠人用一天多的時間完成。對於尚處入門階段的工匠而言,這是一個對耐心和毅力的不小的考驗。吳書瑞說,按照老輩藝人的要求,一位建築彩繪師從學徒到出師至少要十年,而現在的年輕人往往耐不住寂寞,學藝兩三年就轉行了。
這些老藝人的擔憂不無道理,但隨着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培育新時期建築彩繪畫工的工作正在進行着。
在二○一五年以前,全國高校中沒有一所院校開設過建築彩畫相關課程:美術學院雖有壁畫專業,但建築彩畫通常不被列入培養計劃;建築學院雖有歷史建築保護專業,但工科生的藝術造詣相對薄弱。這種「選擇性」遺忘造成了古建彩畫被「冷落」。
依然健在的彩畫老匠人年事已高,將他們的經驗絕活傳承下來是當務之急;大學生通過系統學習古建彩畫工藝,感悟傳統建築美學才能完整傳承古建彩畫藝術。因此,北京建築大學教授李沙認為,將古建彩畫引入高校教學體系必要而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