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亞歷山大大帝率軍東征波斯,雙方軍隊在伊蘇斯相遇圖\作者供圖
古代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是一位世界上少有的卓越軍事統帥,僅用十二年時間就把東南歐的一個小王國拓展成為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近來讀史,我發現這位年輕的帝王之所以能克敵制勝,除精通用兵之法,還深諳對敵攻心之術,善施懷柔之術。
西元前三三四年初春,剛登基兩年、年僅二十二歲的亞歷山大就率軍東征亞洲。他打着為先人復仇的旗號,將希臘諸多城邦聯合起來,誓言一定要滅掉希臘的宿敵波斯帝國。
他首先以閃電之勢,在小亞細亞中西部的格拉尼卡斯河畔擊敗恃大恃強的波斯軍隊,給對方一個下馬威。翌年十一月,兩國軍隊在小亞細亞西南部的伊蘇斯相遇。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親自率領四倍於敵的兵力出戰。亞歷山大以少勝多,打得波斯潰不成軍,大流士三世丟棄戰車、甲冑和王服倉皇逃命。前來觀戰的太后、王后、兩位公主,還有諸多皇親貴戚,皆被亞歷山大俘獲。亞歷山大叮囑部將,對大流士三世的家屬要盡心照護,不得虐待。一位被俘的王宮內侍逃脫後向大流士三世稟報說,亞歷山大是位君子,對波斯王室成員殷勤相待,禮遇有加。大流士三世聞此,舉起雙手,祈求蒼天道:「如果朕不能繼續為王,但願您千萬別把這個國家交給別人,只交給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僅此一舉,在武力征服波斯帝國之前,就先從心理上征服了其帝王。
西元前三三一年十月,亞歷山大同波斯軍隊再次交戰。在這場史稱的「高加米拉戰役」(又譯:「高迦美拉戰役」)中,大流士三世從東部各行省調來大批軍隊,大有決一死戰之勢。豈料,波斯軍隊又是一戰即潰。亞歷山大趁勢推進,佔領歷史名城巴比倫和波斯都城波斯波利斯。為報復波斯人一百五十多年前焚燒和破壞雅典之仇,亞歷山大將波斯波利斯王宮付諸一炬。大流士三世狼狽地向東北方向逃竄,他感到大勢不妙,幾次致函亞歷山大,想以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半壁江山換回被俘家人,換得兩軍停戰。亞歷山大回函說:「我要的不是半壁江山,而是整個波斯帝國,還有帝國的王位。」他直告大流士三世:「你逃到哪裏,我就會追到哪裏。」
大流士三世心神不寧,先是在現今伊朗西北部的哈馬丹暫時停住腳步,繼而逃到東北方的巴克特里亞。巴克特里亞行省總督柏薩斯和負責宮廷警衛事務的那巴贊斯看到大流士三世大勢已去,就密謀起事逼宮,要他交權遜位。大流士三世不從,他們就將他捆綁起來,關押在一輛牛車中,準備將他作籌碼與緊緊追來的亞歷山大討價還價。豈料,亞歷山大派遣一小股部隊突然來襲,柏薩斯驚慌失措,就將大流士三世刺傷,自行逃走。亞歷山大的部隊趕來,發現大流士三世已死。亞歷山大得悉此訊暗自慶幸,除掉這位不可一世的君王,他竟未折一兵一卒,他多年想幹的事情,竟有人不請自來替他辦了。得意之餘,他想做好這篇「借刀殺人」的後續文章,他下令將大流士三世的遺體裝殮,派兵護送到波斯波利斯,依照波斯帝國先王的慣例,舉行隆重的葬禮,然後鄭重地安葬在皇家陵地。時為西元前三三○年七月。後世有史家著文稱,亞歷山大既贏得戰爭,又贏得波斯的人心。
不久,柏薩斯按照波斯帝國的儀軌戴上圓錐形王冠,在巴克特里亞稱王登基。亞歷山大獲悉,迅即派騎兵前往征討,將他抓獲。
柏薩斯不但是大流士三世的寵臣,還是血脈相連的親戚。亞歷山大痛斥他背主僭位,臨危不挺身救主,反將他置於死地。柏薩斯羞愧萬狀,無言以對。據史載,亞歷山大遂下令將他周身剝光,五花大綁,戴上木枷和狗鏈,命人用皮鞭抽打。最後,割下他的鼻子和耳朵,押回到他曾經的轄地斬首示眾。
亞歷山大這一着委實殘忍,不過,有史家為其辯稱,指他遵循的是波斯處置叛逆者和弒君者的慣例。另有史家對這一做法別有新解,認為他這樣做在很大程度上是給波斯人看。他嚴懲叛臣柏薩斯,替波斯皇室報仇,為波斯眾民解恨,是繼厚葬大流士三世之後主打的又一場爭取人心之戰。
這位頗具政治眼光的馬其頓君主從征戰一開始就意識到,波斯帝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發展潛力巨大。而他的馬其頓,即使連同整個希臘,所有這些方面都不能同波斯帝國相比。他的軍隊確實頗有銳氣,但萬里迢迢來到亞洲,可以取勝於一時,難以威震於一世。因此,在攻城的同時,還要攻心。只有贏得人心,才能緩解波斯人同馬其頓希臘人之間歷史的恩怨和現實的敵意,才能使被征服者心悅誠服地接受他為新的統治者。稍加留意即可發現,早在「高加米拉戰役」之後,他就千方百計拉攏波斯的上層人士,啟用真心歸順的波斯文臣武將,消解波斯那支龐大的軍隊被打敗後仍潛藏的巨大威脅。據史載,當亞歷山大將象徵波斯帝國權威的國璽戒指套在自己手指上,宣稱自己為「萬王之王」時,波斯人從上到下大多默然接受了。
亞歷山大嚴懲柏薩斯,無疑還暗含警示自己的部屬之意。據歷史記載,就在追討柏薩斯前後,亞歷山大的軍隊內部幾度出事。隨着戰爭的節節取勝,亞歷山大變得有點驕狂,不時豪飲相慶,招致一些長期跟着他征戰的將士不滿。貼身衛士克雷斯塔公開同他爭吵,結果被刺死。另一衛士赫摩勞斯因無端受辱,就串通一些人試圖對他行刺,事情敗露後被亂石砸死。亞歷山大最信任的部將之一的帕曼紐及其兒子菲羅塔斯,在很多問題上同他持有不同意見,幾次進諫遭拒,也陰謀對他行刺,事情敗露後,亞歷山大不念舊情,不記前功,當即將他們父子二人處死。因此,他嚴厲懲處柏薩斯,顯然是在告誡公開和密謀反對他的下屬,作為人臣只能忠於其主,任何時候都不能背叛。否則,只能落得像柏薩斯那樣悲慘的下場。
亞歷山大大帝於西元前三二三年六月在巴比倫逝世,年僅三十二歲。古希臘歷史學家阿里安在其所著《亞歷山大遠征記》中說,這位年輕帝王征戰後期「充當了怒、醉二惡的奴隸,也實在可悲」。這話道出的是亞歷山大大帝臨終前幾年脾性的變化,雖然還說不上是他創建的大帝國隨着他的離去而迅速解體的根本原因,但的確也是一個重要誘因。這位威猛而聰慧的大軍統帥,征戰與懷柔兩手並用,打敗了波斯帝國,但卻未能採取適當策略團結好自己人,他聽不得他們之中的不同政見,逼得他們中的一些人由知己變為異己,然後又往死裏整。結果,造成人人自危,各懷異心。他對波斯人那種「胸懷大度」又往哪裏去了?就此而言,他確實有可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