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莊臣不僅「識食」,更懂得烹飪美食\受訪者供圖
林語堂說過:「一個美好的清晨,躺在床上,屈指算算生活中真正令人快樂的事情時,一個聰明人會發現,食是第一樣。」廣東人早就發現了這一點,於是有了粵菜的用料廣博,選料珍奇,配料精巧。繁複的背後,卻是對食物「本味」孜孜不倦的追求。
這也是美食家莊臣最為迷戀的味道,他參與飲食節目拍攝,結合歷史故事和文化推薦食單,都不過是為了培養市民「吃」的鑒賞力,因為在莊臣心中,廚房是一個感受和傳遞愛的地方,他願意像廣東人最愛的「老火湯」一樣,文火慢煮炮製出一道層次豐滿的人生美味。
「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糰……」這是一首無人不曉的西關童謠,而西關雲集了廣州最多的美食。這裏就是莊臣一直生活的地方。
因為英文名Johnson被叫慣了,莊臣的本名反而很少人提起。西關是一個盛產故事的地方,莊臣也有很多故事,他的爺爺曾經在老廣州的一德路開過大藥房,奶奶是以「端莊嫻熟、追求新潮」而聞名的西關小姐,母親更是出自廣東省、市的粵劇團,是中國最早的民營粵劇團負責人。
粵劇在莊臣的童年中佔據着很重要的位置,而與其分量相等的,則是味道。在莊臣的記憶中,有這麼一個畫面:西關小姐出身的奶奶,因為「三寸金蓮」行動不便,看到賣雲吞麵的小販推車過來,便把一個「兜」掛在繩子上,從陽台吊下去,看着雲吞麵做好放進兜裏,再將繩子往上拉。這是莊臣關於「現做現賣,原汁原味」最早的印象。奶奶的雲吞麵之香,與母親在廚房忙碌的身影,構成了小莊臣對味道的全部認識,也在他心裏埋下了「廚師」的夢想。
當莊臣在英國完成了酒店管理的所有課程回到廣州後,不到二十歲的他進入了中國大酒店西廚部門工作,在那裏他見識了全中國最好的食材,了解到中國甚至世界上最前沿的飲食資訊。二○○○年左右開始,莊臣開始撰寫飲食評論和飲食文化等文章,在不同報紙雜誌上刊登,同時在電台和電視台講飲講吃,教煮菜、講文化、品生活。
「現在的人常說『吃不到原來的味道』。」其實很多味道已經被動的被遺忘了,以粵港最常見的雲吞麵為例,兩地的味道就有明顯差異,這是由於香港的社會發展和人口結構相對穩定,且沒有經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粵菜「斷代」,以及其後的人口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因此莊臣認為要做好粵菜的傳承,首先要補上「斷層」這一課,只有大家都知道傳統和經典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時候,才會知道「好」的標準,粵菜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