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新星亮相澳門音樂節\嘉嫻

時間:2016-09-27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鋼琴演奏家陳倩

  本屆澳門國際音樂節,以「鼓舞本地英才,作育未來新星」為目標,舉行兩場「藝萃菁英」音樂會。

  在第一場音樂會亮相的三位新星是彈鋼琴的潘澔雪、澔彤姊妹和吹小號的梁樂鳴,而關於這場音樂會,前文(見於九月二十六日)已有介紹。本文因此集中簡介第二場亦即輪到另外三位新星亮相的音樂會。他們是彈鋼琴的張海量和陳倩,以及吹薩克管的孫穎麟。

  次場「星味」不及首場

  從節目安排而論,兩場音樂會其實相若,兩者的上半場都是鋼琴演奏,下半場則是管樂演奏;所不同者,只是第一場的上半場是由潘氏姊妹合演雙鋼琴曲,而第二場的上半場則由張海量、陳倩各自表演獨奏曲。至於第一場的下半場,是由梁樂鳴領導的銅管樂五重奏表演銅管樂曲,而第二場的下半場,則由孫穎麟在鋼琴伴奏下獨奏薩克管樂曲。

  然而,從演奏者的分量來看,第一場音樂會三位新星的「星味」,明顯勝於第二場的三位新星。原因是雖然彼此都稱作新星,但資歷頗有不同。第一場的潘澔雪和梁樂鳴早已畢業,而且各有專業,潘澔彤縱使不及前述兩位,但起碼是碩士生;反觀第二場的張海量、陳倩和孫穎麟,都仍在大專學院學藝。音樂節把這兩場音樂會的票價同樣定於一百二十元和一百五十元,似乎稍欠公平。

  節目安排可予改善

  姑且撇開票價不談,而只談節目安排,如果把第一場的梁樂鳴與第二場的孫穎麟對調,兩場音樂會的分量就會平均一些。筆者提出以上論點,無非希望主辦機構對節目編排有所省察。

  在第二場音樂會,現時就讀於香港演藝學院的張海量,將會獨奏一首鋼琴曲,即拉赫曼尼諾夫(一八七三至一九四三)的《柯雷里主題變奏曲》(作品四十二)。這位俄羅斯作曲家畢生寫了不少鋼琴樂曲。除了四首鋼琴協奏曲,還寫了鋼琴獨奏曲。光是主題變奏曲和主題狂想曲,就有樂迷熟悉的《柏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以及《蕭邦主題變奏曲》和這首《柯雷里主題變奏曲》。

  拉氏沒把變奏曲奏全

  雖然名為柯雷里主題,但嚴格來說,這個樂曲的主題並不是柯雷里(Corelli)(一六五三至一七一三)親作,而他只不過是採摘了巴洛克時代某個流行旋律,然後用於自己的作品。不過,拉赫曼尼諾夫為求方便,就把它叫作《柯雷里主題變奏曲》。此曲是他在一九三一年瑞士度假屋內所寫。原曲共有二十個變奏,但演奏者不一定會奏全。

  據雲,作曲家本人在演奏會上親自彈過很多次,但都沒有奏全。主要原因倒不是他怠惰苟且,而是藝術家脾氣所然。原來他很討厭觀眾在他聚精會神演奏的當兒咳嗽。每次他聽到咳嗽聲,就會賭氣地跳到下一個變奏。他某次甚至只彈了十個,僅及全數的一半。不過,張海量作為新手,估計他沒有任何具體理由不奏全。

  陳倩奏莊嚴變奏曲

  至於另一位鋼琴獨奏者陳倩,則會彈奏兩首樂曲。其一是門德爾松(香港慣稱孟德爾遜)《D小調莊嚴變奏曲》(作品五十四),其二是普羅科菲耶夫《A小調第三奏鳴曲》(作品二十八)。單以前者而言,全曲共有十九小段,即主題和結尾各一,另加十七個變奏。不過,每段篇幅不大,全曲的演奏時間只有十一分鐘左右。

  一八四一年門德爾松(時年三十二)為了響應波恩市籌款建立貝多芬紀念銅像的建議,特意寫了這首樂曲,然後收於《貝多芬紀念集》內,而蕭邦、李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也收錄在內,作為義賣籌款。這首變奏曲由於是嚴肅之作,十分講究演奏技巧,未知年輕的陳倩是否有能力掌握。

  孫穎麟吹格什溫作品

  音樂會的下半場將會由孫穎麟吹奏五首薩克管樂曲,其中一首是改編自格什溫(一譯哥舒詠)(一八九八至一九三七)鋼琴版的《三首前奏曲》。這套鋼琴曲是美國二十世紀初期的典型作品。按照格什溫的原意,他想秉承前賢,為鋼琴寫全套二十四首前奏曲。可惜,事與願違,他的手稿只留下七首。拿出來演奏的,就只有五首。到了樂譜出版時,更減至三首。

  這三首前奏曲當中的第一首,是【降B大調】,曲內既有藍調主題,更有濃濃的爵士樂韻。第二首即【升C小調】亦屬如是。至於第三首,即【降E小調】,作曲家稱之為「西班牙」。不過,曲內倒沒有什麼西班牙的韻味,而貫串全曲的,是降E小調與降E大調的一問一答。

  由於這套鋼琴曲深具爵士特色,而薩克管是爵士樂的常用樂器,把它改為薩克管獨奏曲,實屬合理之舉。一切只在於孫穎麟如何彰顯當中的樂韻。

  (澳門國際音樂節導賞系列之三)

  編者按:《藝萃菁英》第二場音樂會定於九月三十日在崗頂劇院舉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