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選擇是不是比沒有選擇好?答案似乎是明顯的:當然寧願「有得揀」。
但大前提是:必須有充分的資訊和足夠的智慧,人才會作出明智抉擇。舉例:科學證明人奶比奶粉好,只是如果讓嬰兒作選擇,她寧願選奶粉。
這是我從我那孫囡身上學懂的。她從出生開始就同時喝這兩種奶,還不懂分辨,骨碌骨碌喝下去。
只是到五個月大,無論多餓,一喝人奶就推開,或者喝得很慢,轉頭東張西望,手扒腳踢,就是不肯好好喝。但喝組合奶時,就津津有味,喝完還嫌不夠喉。
人奶味淡質稀,難以滿足逐漸長成的味蕾。這種揀擇現象不會發生在只喝人奶的嬰兒身上,因為她根本不知道世上還有另一種更好味的奶。
但有揀擇,真的對嬰兒有好處嗎?同樣:民主據稱是世上最好的政治制度,但真能選出最好的領袖嗎?
答案通常是:雖然不能,但畢竟是我作出的選擇,若果不滿意,四年之後我以手中選票要他下台。
只是我們搞不懂,為何下一個上台的,更差更爛?到一個地步,有如目前美國大選所遇到的:兩個候選人都是人民不信任的,被迫在其中選一個沒那麼爛的。剛看完一篇有關大選分析的報道:一個是騙子,一個是瘋子,看來還是選個騙子好一點,至少還有三權來平衡她,如果選了瘋子,手握核子武器按鈕,如何是好?
下一個問題是:三權平衡又奈何得了騙子嗎?既是精明騙子,可任命大法官,又可操弄媒體,與專制君主,分別不大。
說到底,民主制度只為滿足人性普遍的自尊:既是我選的,就認了,乖乖忍受四年,社會亦因此相對地穩定,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