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設計師與工匠跨界創作

時間:2016-09-26 03:15:44來源:大公網

  圖:盧聲前與廣州彩瓷師傅曹志雄作品《給.與現在》\大公報記者郭雨南攝

  【大公報訊】記者郭雨南報道: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主辦,香港文化博物館策劃的「衣+包 剪 揼」展覽正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展覽以結合時裝設計及工藝為題,設計師與傳統工匠進行跨界創作,一起探索不同創作的可能性。

  展現香港獨特文化

  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主席楊棋彬,藝術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羅榮生,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盧秀麗等出席了九月二十三日的開幕禮。

  許曉暉表示:「今次的展覽,為設計師提供了一個發揮創意、展現才華的機會,參展的五位年輕設計師與藝術家從貼金箔、打銅、粵劇頭飾製作、紮作、廣東彩瓷以及編藤等技法得到源源靈感,與傳統工匠合作,運用技巧,創造出別具一格的展品。展品中可以見到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構想,也展現了傳統工匠精美絕倫的技法,他們一同探索藝術的可能性,展現香港獨特的文化特色。」

  「包、剪、揼」原為大家所熟知的遊戲,但同樣也是在設計中不可缺少的物料工具及動作,具有多重意義。本次展覽將時裝設計與傳統手藝相結合,除了為觀者帶來五組時裝作品,還展示了六種手藝特色,五位年輕設計師及藝術家張國威、張美儀、傅織女、李冠然及盧聲前,向六組本地傳統手藝師傅黎裔廣、陸樹才和陸強才、周燕雲、冒卓祺、曹志雄和陳楚翹學藝,並一起創作。

  傅織女與藤編師傅陳楚翹作品《織織蟀聲》分為四組,將不同季節面貌展現於觀者眼前,包括「晚秋『王者之歌』」、「初秋『追求之歌』」、「暮夏『呼喚之歌』」與「中秋『慶祝之歌』」。其創作靈感來自於蟋蟀,蟋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並不陌生,《詩經》中最早有對蟋蟀的描寫:「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此系列作品結合傳統與當代技巧,運用編織、刺繡、陶瓷等技法,並在其中增添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元素,她說:「在這個計劃中,我與手藝師傅緊密合作。雖然我和師傅都不懂對方的語言,但我們各自的手藝卻成了共同語言。我的部分是向傳統手藝從業者致敬,包括裁縫、刺繡、焊接、編織、陶器製作,而師傅則主攻藤籃。」

  傳統當代融為一體

  與其他設計不同的是,傅織女的作品除視覺元素外還增添了聲音設置,她把蟋蟀叫聲收集起來,再利用不同物料所製成的蟋蟀籠,將聲音放置其中,令每套服裝都有自己的特色。

  盧聲前作品《給.與現在》將廣州陶瓷設計於作品中,他說:「小時候與家人歐遊時,圍着餐桌吃下午茶,那些西式餐具畫着中式圖案,色彩艷麗的碗碟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次作品的概念,希望以回到一張餐桌作為開始,以廣彩的圖案應用在時裝及傢具用品上,使其技巧及文化,得以繼續呈現在我們生活裏,將大家牽伴在一起。」

  「衣+包 剪 揼」展覽於香港文化博物館一樓專題展覽館三及四展至明年二月六日,查詢詳情可電二一八○八一八八或瀏覽:hk.heritage.museum/zh_TW/web/hm/exhibitions/data/exid237.html。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