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又見敦煌穿越千年/大公報記者 肖剛、劉俊海

時間:2016-09-24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在「絲綢之路」上,各個歷史人物向觀眾走來

  甘肅省文博會九月十九日晚開幕前夜,由甘肅四庫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著名導演王潮歌團隊聯合打造的大型室內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在敦煌首度亮相,為參會各界代表帶來一場視覺的盛宴。

  《又見敦煌》是王潮歌導演繼「印象」系列及《又見平遙》、《又見五台山》後的第三個「又見」作品。該劇是以「沙漠中的一滴水」為創意理念設計,耗時近兩年建造的專屬劇場。《又見敦煌》成為敦煌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之後的又一張國際旅遊名片。

  劃破時空 拉近歷史

  該劇採用「流線式」空間體驗方式演出,以「穿越」為指導思想,劃破歲月的時空,拉近歷史的距離,讓觀眾體驗到情景交融身臨其境的演出,內容則是以六個線索人物為故事脈絡,借五個典型的場景將橫跨千年的歷史故事重現。

  觀眾一進入劇場,即進入了一個壯觀瑰麗的幻境空間。在這迷宮式的劇場中,設置了罕見的超大型聯動舞台機械裝置、3D影像裝置、移動巨幕裝置,二十八台升降機同時在工作,許多特技效果均屬首創。這個空間裏,觀眾不再只是看客,而是參與了演出的全過程。

  在第一表演區裏,T台一般的大道實際上是意象化的絲綢之路,走過絲路、穿過黃沙。當張騫、張議潮、米薇、王潮歌、叢明玲、張冬……這些名字響起時,眾聲回答的那一聲「在」,意味着今天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們同在。觀眾於第二表演區目睹了王圓菉送出國寶的那一幕之後,在不知不覺中已分成十六組分別進入不同「洞窟」,與不同時代的古人「對談」。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在行走觀演了近一個小時後,在最後一個表演區內,觀眾終於可以坐下,沉下心來觀看這一場由《藥師經變圖》引發的真實故事,直到最後的畫外音出現,那聲音在問,「一千年究竟有多長?」詩人王維答:「不過一瞬間。春一去,冬一來,一千年就過去啦。」

  打造史詩級敦煌

  該劇導演王潮歌說,她和她的團隊來到敦煌已經兩個多月,一直在培訓演員,而在西北邊陲、大漠荒煙之中想建造一個超現代化的劇場「談何容易」,劇場的大型機械、大型影像設備、複雜的建築結構在北京都是相當難的,在敦煌就更困難了,但是她最終還是接受了邀請,因為她想幫助甘肅打造一台作品,「不僅是給遊客或是給來敦煌旅遊的人看的,而是給我們的子孫萬代看。」

  同時她也坦言,接手《又見敦煌》是一次巨大挑戰,因為此前表現敦煌的文藝作品大多都是集中在人的愛恨情仇之上,而二千一百年前的這一條通向羅馬通向長安的大道,有那麼多的種族、宗教、人群,在歷經如此漫長的歲月,它更應該是史詩。「所以在下決心去做這個作品的時候,我就把自己逼上一條絕路,我要做的是一個史詩一般的敦煌,而不是一個人間的敦煌。我覺得我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掛一漏萬,捉襟見肘,但我依然覺得我應該去嘗試,我也覺得我不能偷懶,不能抄近道,我就是要憑着這一點點的底氣,往那兒走。」

  民族文化「榮與辱」

  在第二表演區,詳細講述了一七○六年五月二十二日,道士王圓菉將二十九箱文物送給斯坦因的過程,通過古今人物對話,避免被認出而「抹紅」送走文物的形式,表現出王道士的猶豫,局限以及民族文化的「榮與辱」。

  之所以會大篇幅的將王道士的故事演繹出來,導演王潮歌說:「沒有王道士就沒有今天的莫高窟,他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所以講《又見敦煌》不講莫高窟不對,講莫高窟不講王道士也不對。」她說,王道士將文物送給斯坦因,所得的錢並沒有私吞,而是用來修繕莫高窟,並且被送走的文物在國外被保存得很好,由於他的局限,他想不到送走文物會被罵,也想不到送走的文物能被完整地保存在世界各地,讓子孫後代能夠目睹這些文物的真實容顏。所以在整個劇,她不想用批評的眼光去演繹,也不想讚揚他,因為他的確觸碰到了後人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所以,「用大篇幅來寫王道士,並且是重重的寫了一筆。」

  當天晚上,在觀看完節目後,在現場舉行了媒體見面會,甘肅四庫文化旅遊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爾將,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非遺中心主任連輯,導演王潮歌先後作了發言,並回答記者提問。連輯表示,這個項目不是政府投資的項目,而是通過社會運作,將各類國有的、民營的要素混合在一起生成的,他感謝王潮歌導演團隊、投資方和近三百位演員共同為觀眾獻上的精神盛宴。

  連輯說,敦煌是世界的一顆明珠,「把敦煌抓到手上,不僅是甘肅的事,也是國家的事,所以國家批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在敦煌召開。」他表示,希望今後天南海北再來敦煌的遊客,不是為了去看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而是只為看一次《又見敦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