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杜預「好為後世名」\顧農

時間:2016-09-23 03:15:53來源:大公網

  杜預,字元凱,西晉一代名臣,立功立言,一生中成就了許多大事: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橋,使得洛陽的對外交通大為便捷;參與主持制定平吳的大計,是主戰派三巨頭之一(另兩位是羊祜、張華),促使晉武帝下決心伐吳,在太康元年實現了全國的統一。他又撰寫了《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後收入《十三經注疏》),為現存最早的《左傳》注本,乃經學史上不朽的名著。史稱他「又參考眾家譜第,謂之《釋例》,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曆》,備成一家之學,比老乃成。」其《春秋釋例》今有輯本,在《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及《叢書集成》中。此外尚有著作、文章若干,可惜大都殘缺不全。杜預「立功之後,從容無事,乃耽思經籍」,著作甚勤,水準極高,實在是了不起的。

  但杜預也有一個弱點,就是非常重視身後之名,並採取過一個有點古怪、後來引起許多爭議的舉措,這就是《晉書.杜預傳》裏說到的:「預好為後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勳績,一沈(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為陵谷乎?』」

  勳績碑一般應由後人來立,而杜預不僅在他坐鎮的襄陽自己為自己立碑,而且一立就是兩塊,一塊在峴山之上,一塊沉到萬山腳下的潭水裏(後稱「沉碑潭」):他要確保即使在將來陵谷變遷也就是地貌發生巨變以後,仍然有一塊總能讓大家看到,其用心亦可謂良苦矣。

  杜預太重視自己的名聲了,這就容易遭到非議和嘲笑。宋人莊綽《雞肋編》卷上雲:「余嘗守官襄陽,求峴山之碑,早已無見;而萬山之下,漢水故道去鄧城數十里,屢已遷徙,石沉土下,那有出期?二碑之設亦徒勞耳!今州城在峴、萬兩山之間……峴山在東,上有羊叔子廟;萬山在西,元凱祠在焉。」兩塊碑,到這時一塊也看不到了,杜預的心思算是白費。

  南宋詩人劉克莊特別寫了一詩來諷刺他:「征南滿腹智,實似小兒痴。漢水有涸日,沉碑無出時。」「征南」即指杜預,他擔任過征南大將軍,詩裏說他雖然智商極高,《晉書.杜預傳》說杜預「損益萬機,不可勝數,朝野稱美,號曰『杜武庫』,言其無所不有也。」而在自立二碑一事上顯得像個小孩子。

  大人物有時也會做些常人不容易理解的事情,這樣的情形古今均不罕見。

  不過劉克莊斷言杜預當年沉入水下的自紀勳績碑將永無出頭之日,卻未免言之過早─陵谷變遷不是在短時間裏實現的,如果從長時段來看,說不定沉在水下的那塊碑在某一時刻會忽然出現,「沉碑無出時」或「有出時」的結論要由後人來下。

  而更重要的是,即使杜預的勳績碑不出土,或者他本來就沒有立什麼碑,他的歷史貢獻依然存在,值得後人紀念。北宋詩人李▉廌/薦▉《杜元凱廟》詩云:「沉碑雖好名,要是真英雄。寥寥萬山路,爽氣搖松風。」

  這裏的議論大有道理:有弱點不妨礙杜預仍是真英雄,勳績碑雖然現在看不到了,並不妨礙杜預確有功勳。萬山上有他的祠廟,那總是後人為他修建的,表明其人雖已早去,而遺愛尚在人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