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告訴我:很喜歡到內地去,感受那種蓬勃的生命力。
那是舉國上下,人人樂觀進取,為改善生活,為求知上進,為自己增值,所衍發出來的感染力量。
可能有時樂觀過頭而顯得囂張,但一種肯拚敢幹的氛圍,就如初生之犢,沒人擋得住。
不一定人人富起來,卻是人人有自信,深信自己假以時日,明天一定會更好。
這種氛圍,在七十年代的台灣,曾經出現過,雖然威權政治之下,社會也普遍貧窮,但人人拚經濟,敢創新,台商走出去,拿一個皮包,到全世界行銷自己,艱苦接訂單,低價搶生意。經濟部門的主管,跑到美國延攬人才,把當時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及麻省理工學院董事的張宗謀請回去,他後來創辦台灣積體電路公司,為台灣的半導體打開一片天。當局的雄圖大計,是在新竹開發一個科學園區,以優惠條件鼓勵海外人才回流創業,為製造業進行第一階段轉型,也為隨後的經濟起飛,奠定了根基。想不到後來的幾十年,政黨惡鬥,只為選舉盤算,導致社會紛亂,人、財出走,經濟的榮景不再。今日的台灣,那種拚勁沒了,變得推諉卸責,不做不錯。整體社會暮氣沉沉,上街抗議不斷。人們所追求的,不再是咬緊牙關創明天,日本文「小確幸」成為流行語,意謂:找着穩定的小幸福,已經心滿意足。
簡單一句話:只爭取眼前利益,看不見前景和希望。
海峽兩岸一比較,今日和未來如何,已經一清二楚。
蒸蒸日上的社會,有如剛畢業的青年,熬夜吃苦沒關係,休息一下就撐過去;但老化的社會,有如耄耋老人,一點傷風感冒,就纏擾不休,體力大損。香港人常往內地最大好處,是有機會感受那熊熊熱火,讓自己不敢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