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明永樂鎏金銅無量壽佛,有「大明永樂年施」楷書刻款
雖然目前內地對文物出口設有限制,但合法流通的佛像數量供應充足。隨着近幾年佛教收藏熱度漸升,拍賣會上湧現出一系列以佛像藝術為主的拍賣專場。去歲六月,佳士得香港春拍推出了「觀佛三昧:中國佛教藝術」專場,將唐卡、瓷器、供養器與佛像一同展現。倘若觀者靜心去看,將會發現流淌在佛像藝術中間的共通美感,正應了禪修法門「三昧」的境界─正心專注、意不散亂。本期《汲寶齋》將藉與香港佳士得副總裁連懷恩的訪談,靜心去看佛像與它的傳世之美。\文:大公報記者 周婉京 圖:佳士得香港拍賣行供圖
佛教原產生於古印度,由於傳入時間、途徑及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雲南傣族等地區的南傳佛教。近兩千年來,印度佛教的標誌佛塔、石窟、寺廟、佛像和菩薩等逐漸與中國本土的道家和儒家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並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演變和發展起到重要影響。
收藏佛像 歐美盛行
印度佛進入漢地後,漢人根據自己的風俗習慣對佛像的容貌、服飾等進行了改造,變化最大的就是觀音菩薩在中國的漢化。觀音本是男性,傳入漢地後,從唐代開始逐步向女性形象轉化。
唐代早期佛像的樣式在繼承隋代遺風之餘,亦受到印度影響。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玄奘三藏自印度歸,攜來三、四尺高之中天竺佛像五、六軀。由於玄奘乃得道高僧,精通大乘佛學,備受朝野推崇,自然他帶回的中天竺佛像一時成為眾人模仿的對象。此外,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年)唐使王玄策與其隨行的巧匠宋法智帶回在摩揭陀描摹的佛跡及彌勒像,亦為當時流行的造像藍本。是以,外來美術對唐代早期造像藝術影響至為深遠。
現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一尊金銅佛,高雖不及二十五厘米,卻為一極具代表性的盛唐佛像佳作。此像面部圓潤,體態豐盈,神情莊嚴。僧衣貼體,衣褶具流動感,以示衣服柔軟的質地。人體結構、比例合理正確,微隆的胸部,顯露肌肉彈性。這些細節均反映出唐代早期造像技巧純熟,採用作風寫實,不但注重外觀形象的正確,亦將此佛內在的昇華精神表露無遺。
香港佳士得副總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部資深專家連懷恩在本報記者專訪中表示,目前佛像收藏在佛教傳統的國家和地區較為流行。然而,在非佛教傳統的地區也有很多大藏家,例如美國、瑞士等地都有許多重要收藏。「其實每個時期都有其特有的風格及藝術成就,只要是精品出現都會受到矚目。不過明清的金銅佛像因為數量較多、容易入門,構成了今天中國古代佛像收藏市場的主體。其他如漢傳的北朝石雕,唐宋時期的石雕、木雕造像,以及元代梵相提舉司造像以及喜馬拉雅地區的造像,均受藏家喜愛。」
實際上,在歐美國際,專門收藏佛像藝術的機構不在少數,赫赫有名的便有:紐約魯賓藝術博物館、紐約亞洲協會的約翰.洛克菲勒珍藏、加州諾頓.西蒙博物館、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等。連懷恩稱,歐美收藏家對於雕塑類的品評與欣賞自成系統,是美術史中的重要項目。基於此因,他們研究東方雕塑比較得心應手,這也是為什麼歐美藏家最早開始重視唐三彩陶俑。然而反觀中國,藏家自古以來不太重視雕塑,或者看重佛像的宗教意義而輕視其藝術價值,導致佛像收藏起步較晚。
近年來對佛像的重視也是在西方的帶動之下,國內藏家開始懂得欣賞這門藝術。而佳士得以往在佛教藝術上的表現,一向是以紐約為重,直到近年來因為亞洲藏家的積極參與,市場上才有了慢慢將重心轉至亞洲的趨勢。
縱觀歷年拍場上的鎏金佛像,大規格的並不多見。精美的鎏金銅佛,超過三十三厘米的更是難尋,超過二十四厘米的都可以算是精品,而一般的都只有十幾厘米高。就今年秋拍的徵集近況,連懷恩稱目前徵收到一件十分重要的明早期鎏金銅大威德金剛像,高九十八點八厘米,身形巨大魁偉,並同時擁有一九○四年的著錄,說明其來源有序,實屬難得一見的重要藏品。
尼泊爾佛像 禮佛浴佛
鎏金佛像的製造工藝繁瑣,增加了它的價值。佛像的銅胎做好並打磨之後,就進入鎏金的工序,工匠用水銀溶解黃金變成「金泥」塗抹在佛像上,然後將燒紅的無煙木炭放在扁形的鐵絲籠中,用金屬棍挑着、圍着抹金的地方烤,使水銀蒸發,最後把鍍金壓平。這樣的製作對於工藝和工匠而言皆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古代鑄造佛像往往是宮廷的官方行為,捨得下重本,安排了工匠準備着一條條尺寸各異的銅柱銅芯等,一旦發現「砂眼」(指因模製產生的瑕疵),就用鑿子把有砂眼的地方稍微鑿大,把銅芯銅材填進去,從而補平了器物上的瑕疵。現在的仿製者,已經不可能有時間和成本這樣精雕細作,所以現在新造的鎏金佛,在佛像的手指縫和胳肢窩、底座的蓮花瓣上等不容易被人看到的地方,可能會出現蜂窩狀的「砂眼」。
在明代鎏金佛像中,連懷恩推崇永樂宮廷與蒙古造像的鎏金,因為這兩個時期的佛像經過多次反覆鎏金增加了厚度,這種技藝與訂造者的財力有關。十多年來,收藏市場上能夠見到的明代有款識宮廷造佛像在全世界僅有不到兩百件,而國內上拍的就更少了,差不多僅有二、三十件。反觀尼泊爾佛像,鎏金常常保存不好,最主要原因是採用紅銅鑄像,銅質比較活躍,與金的咬合度不夠,在不受到外界侵蝕的情況下,也會脫金。
鎏金能很好保存下來,與禮佛習慣也有很大關係。史書記載釋迦牟尼佛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乃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傳說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因此在古代尼泊爾,信眾為以浴佛的方式保持佛像清潔,堅持每天給佛像洗澡,供奉的時候以手碰觸佛像的臉部,所以有些佛像的鼻子、眼睛部分磨損嚴重。
連懷恩說:「佛像鎏金剝落對收藏不應該有太大的妨礙,畢竟欣賞的是佛像的藝術性,不是買金子。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佛像金水好會對佛像加一些分,尤其是明清佛像。」例如曾在二○一五年佳士得香港春拍「觀佛三昧:中國佛教藝術」專場賣出的一件小的永樂款無量壽佛,鎏金保存就非常好,因而賣出兩千五百八十八萬港元的高價。
此尊永樂款無量壽佛頭戴五葉寶冠,長髮懸地,雙手作結定印,手心托甘露缽,全身飾珍寶瓔珞,天衣自腕曲折飄下。蓮座上自左至右陰刻「大明永樂年施」楷書款識。底板刻有十字交杵紋,邊沿密合,為永樂造像中難得一見之佳作。Speelman家族舊藏的一尊彌勒菩薩像亦屬此型作品,而此尊更重視細節上的處理,於缽內甘露的表現手法及足上的裝飾都顯鑄造工藝之精湛。
相比之下,尼泊爾早期佛像的鎏金保存情況就顯得不那麼重要。連懷恩稱,二○一五年香港佳士得秋拍呈現的一尊尼泊爾十三世紀釋迦牟尼佛立像,它的鎏金雖有部分磨損,仍以八千零二十萬港元成交。佛陀立姿,雙腳分開,微呈三屈式,右手垂下施與願印,左手內彎抓住衣襬,手指刻畫細膩,掌心刻法輪印。其下身繫兜提,外罩薄袈裟,衣領、衣襬均有刻花紋飾。再看佛陀的面部表情,周縝入微、端凝英挺,眉間有一叢螺旋狀的白毫。頭髮亦呈螺旋狀小卷,高聳至頭頂髮髻,有鎏金寶珠頂。全身鎏金燦然,唯在磨損處方才顯露出些許的紅銅銅質。
元明清國教 西天梵相
佛像的歷史、藝術以及文物方面的價值也決定了其市場價格的高昂。尼泊爾地區的紐瓦爾工匠技藝超群,擅長建築、鑄造。因其本身信仰虔誠,所以鑄造出的佛像精品造型生動,而流傳在尼泊爾加德滿都谷底的藝術流派被後世稱作紐瓦爾藝術。
紐瓦爾人深受東北印度帕拉王朝風格影響,在製作佛像時,大膽融入本民族的審美觀念和雕鑄技藝,佛像從體態到裝飾皆具有典型的紐瓦爾人的審美特色。尼泊爾與印度和中國西藏接壤,十二世紀後,佛教在印度衰落,尼泊爾遂成為影響西藏最重要的外來藝術風格。十三至十五世紀,很多尼泊爾藝術家來到中國,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尼哥(Araniko),他是當時元朝最重要的宮廷藝術家。在他的指導下設立了「梵相提舉司」,鑄造出來的造像被稱為「西天梵相」。尼泊爾佛教造像藝術對於明代永宣風格和清代宮廷造像都產生了直接影響。
就不同地區而言,內地佛像與西藏佛像在衣着與臉部的處理手法上有顯著區別。內地佛像不太喜歡軀體過分顯露的薄透衣着,熱衷於刻畫佛像衣褶的轉折起伏與立體感。西藏及藏傳佛像則喜歡採用印度薩爾那特(Sarnath)式風格,基本上不太過於刻畫衣紋,只重視體態的表現。
以觀音為例,連懷恩分析稱,漢傳觀音造像較多為女性,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不大,衣飾明顯受漢地服飾影響,且鼻子較寬而扁,嘴唇較薄。藏傳菩薩為男像,衣飾則明顯有印度、尼泊爾風格,體態婀娜,鼻子堅挺,嘴唇豐滿。頭飾上通常有一個阿彌陀佛小像,因在傳說中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右眼流出的淚水所成。
「在寺院中,除了常見的單面雙臂觀世音菩薩像外,還有四臂觀世音、十一面觀世音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等。大理國的阿嵯耶觀音造像通常為站立姿勢,身像也以男性表現,神情恬靜,面露微笑。髮髻高聳且結髮特殊,上身袒露,跣足,一手作說法印,一手施安慰印。衣飾有東南亞地區的風格,是南傳佛教的觀音形象。」連懷恩說。
藏傳佛教在元明清三代皆是朝廷信仰的國教,其對中國佛教信仰的影響不言而喻。每當銅造像出現,時而會伴有同時期或同地域的唐卡、緙絲、漆器、木雕,意在呈現一個多元、全面的佛教藝術面貌。同時,藏家的興趣也從藏傳佛教造型逐漸延伸到宮廷造辦製作的宮廷佛像。這些佛像從側面印證了中原皇室對佛像藝術的看重,在佛像鑄造工藝上的登峰造極,至今令現代仿品追之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