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台灣月展示跨界新文化

時間:2016-09-21 03:15:50來源:大公網

   圖:將會與薄扶林村合作的「稻田裏的餐桌計劃」(過往活動圖片\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劉榕欣報道:第十一屆「台灣月」新聞發布會昨日於灣仔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行。今年的「台灣月」以「Taiwan Redesign——從我到我們」為活動主題,旨在與香港分享社會設計上的創意與串聯能量,表達跨界和開放的台灣新文化面貌,透過系列與香港攜手合作的節目,深度發展與香港文化團體的交流。

  為社會創新而設計

  發布會由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代理主任吳敏華主持,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嚴重光作開幕致辭。嚴重光表示:「『台灣月』已經走過十年,第十一年應該是一個新的開始,『台灣月』的活動將邁向一個新的十年,『Taiwan Redesign』的概念也正正契合了新開始的意思。」他同時表示,「台灣月」的成功除了帶動港台兩地的文化溝通與旅遊發展之外,其影響力也衍生至學術交流等方面,亦間接促成了「香港月」在台的舉辦與發展。

  本屆「台灣月」着重於表現台灣的「社會設計」,意為「為社會創新而設計」,即關於人們如何通過想像、改造、落實一個更好的社會,同時也反映出台灣再設計(Taiwan Redesign)與再定義(Taiwan Redefine)的新思維動力。而「台灣月」主題標誌也進行了再設計工程,台灣新銳設計師小子(Godkidlla)自台灣街頭常見的噴漆字體取材,字型融合富香港特色的小巴膠牌,以紅藍繁體字寫就,象徵台灣與香港,互相理解,共同譜寫此次「台灣月」。

  這次「台灣月」活動由台、港雙邊策展,來自台灣OPTOGO的聯合策展人蘇民,與香港的「TETRA-X研究所」總監潘浩倫共同策劃,以創新作品回應時代與生活。香港及台灣都以美食馳名,是次活動便以「食物」作為設計主題,通過探討食物對生活方式產生的改變,發掘如何把日常生活的細節凝聚共識與美學。

  受台灣各界歡迎的「稻田裏的餐桌計劃」,是一個以村落作為舞台的「行動劇」方式,透過創意餐會,翻轉台灣傳統價值。該「計劃」與香港島唯一的傳統聚落薄扶林村合作,配合聚落節活動,將西貢、長洲、元朗圍村等村落力量結合,台、港合力舉辦香港地道的餐桌活動,讓參與者親身體會,運用香港的食材,創造出台港跨界料理的新風味。在發布會現場,更從薄扶林村借來每年中秋傳統習俗的舞火龍與現場觀眾一同分享傳統的魅力。

  「行動劇」村落作舞台

  而以台灣食物作為設計出發點的「Eatopia修龍——食物設計展」,透過時下最具話題性的食物設計與分子料理,讓參加者品味五道由米芝蓮廚師特地設計的食物,讓觀眾通過「劇場情境」的表演形式了解台灣。「修龍」取自閩南語的諧音,意為「相撞」,引申每一次文化的相撞都刺激了新的融合,Eatopia台灣設計師曾熙凱希望通過這分別代表「過去─過去─過去─現在─未來」五道菜體現「和而不同,進而大同」理念。

  此外,相關的文化展覽及演出活動還有台北愛樂合唱團全團與香港中樂團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攜手演出的金牌曲目《十二生肖》;當代台灣鬚生第一人、國光劇團首席老生唐文華主演「關公」的演出《關公在劇場》;移動式創新展覽「移動地景——城市浮洲@Hong Kong」以及「Taiwan Redesign主題展」等一系列的活動。

  「台灣月」自十月十四日至十二月四日在港舉行,內容包括音樂、劇場、展覽、體驗活動、講座等,合共超過六十場次的活動。活動詳情可瀏覽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網站:www.taiwanculture-hk.org。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