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人琴合一恰如其分 聽馬友友及港樂音樂會有感

時間:2016-09-21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前排右起:馬友友、余隆、吳彤手挽手向觀眾致意

  香港管弦樂團新樂季揭幕音樂會請到國際知名大提琴家馬友友,自然不必為這兩場音樂會的票房發愁了。九月九、十日一連兩場的演出門票盡數售罄,連舞台背面的合唱席都破例加開,讓人不得不感嘆音樂巨星的感召力及影響力。\李夢

  音樂會上半場是香港管弦樂團客席首席指揮余隆帶領樂團演出比才的《第一交響曲》。這首曲目自作曲家十七歲那年創作完成後,一直到他去世六十年後才首次演出。全曲分為四個樂章,旋律好聽悅耳,其中包含一位尚未親嘗過多少辛酸的少年音樂人對於未來生活的憧憬,用來為新樂季揭幕、並為下半場曲目預熱,倒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樂團的銅管聲部在詮釋這首交響曲的時候,發揮相當出色。長笛聲部音色飽滿豐盈又不失俏皮,第二樂章的雙簧管獨奏優雅、輕盈且富神秘感,為整首曲目增色不少。

  雙協奏曲度身訂做

  下半場的重頭戲是馬友友以及笙演奏家吳彤與樂團合作的《度》,是中國當代作曲家趙麟受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啟發,為兩人度身訂做的雙協奏曲。透過場刊中趙麟撰寫的曲目簡介,我們了解到笙及大提琴這兩件樂器在曲目中應分別詮釋玄奘的人性及神性兩個面向,但聽罷這首時長約二十五分鐘的作品,我卻並未被作曲家的解釋說服。這首由「喜」、「相」及「悟」三個樂章構成的曲目,沒有帶給我精妙或玄奧的聽覺震顫,反倒顯得相當淺白,充其量只是一首好聽悅耳的電影配樂作品而已。

  趙麟為大提琴以及笙這兩件樂器寫下若干充滿感染力的獨奏及合奏段落,只是作曲家對於整首曲目架構的鋪排及情緒的拿捏,卻並沒有如我們預想中那樣,到達某種兼具東、西方情懷的哲思情景中。曲目中幾處高昂恢弘的合奏段落,聽起來像是《星球大戰》或某部荷里活電影的背景樂;而那些珠玉般閃爍玲瓏的獨奏與協奏章節,乍聽上去生動,細想之下卻又琢磨不出什麼可意會難言傳的微妙意境來。既然配器如此獨特,作曲家本可以將這樣一首雙協奏曲寫出些另類甚至實驗性的味道來,卻沒能更放得開些,而是止步於對旋律性的關注以及對於場景的描摹上,實在是有些可惜的事情。

  指揮效果未達預期

  指揮余隆整場的表現也似乎未達預期。指揮比才《第一交響曲》的時候,他對於樂隊的提點與提示總顯得有些漫不經心;而在下半場《寂靜森林》以及《度》兩首作品中,他與馬友友和吳彤的互動並不頻繁,以至於樂團聽上去像是在被獨奏家而非指揮帶領演奏。而且,在指揮上半場交響曲的時候,余隆遞給樂隊的部分手勢(尤其以第一及第四樂章為甚)顯得有些誇張,予人「言過其實」之感。

  相比之下,馬友友與樂團合作的《寂靜森林》以及加演的那首根據歌劇《水仙女》中詠嘆調改編的《月亮頌》則十足精彩。兩首都是德沃夏克的作品,且均為十足浪漫主義的旋律,都意在強調旋律的抒情性及情緒感染力。馬友友無疑是此類作品的絕佳詮釋者,只見舞台上的他,每一個動作及表情都與旋律的高低起落配合無間。演奏家的身體及他手中的樂器宛若一體,所謂「人琴合一」,恐怕就是這個樣子。

  今年六十一歲的馬友友,浸淫古典音樂世界逾半世紀,練就一身踏實親切且隨性灑脫的本領。在我看來,這位美籍華裔大提琴名家如今不論演奏什麼類型的曲目,不論面對何種文化背景的觀眾,都能順暢自在,恰到好處。對於音樂家而言,能時時處處做到「恰如其分」,該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香港管弦樂團供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