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大坑社區舊貌\陳天權

時間:2016-09-19 03:15:58來源:大公網

  圖:建於三十年代的書館街四號,有裝飾藝術設計特色

  一般人認識大坑,是因為中秋節的舞火龍,這是全年最熱鬧的日子。區內有一間供奉觀音的蓮花宮,建於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是大坑最古老的建築物,亦是唯一的法定古蹟。每年舞火龍都在此處進行參拜和草龍開光儀式,可見它在居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在縱橫交錯的大坑街巷上,還有不少滿載歲月痕跡的建築。最古舊的是新村街三十和三十一號相連的清末民居,屋頂呈金字形,鋪了瓦片,印證了百多年前客家村的面貌。近年所見,村屋外牆已經翻新,並租出作為商舖用途,看來仍會存在一段時間。

  施弼街八號的二樓陽台有褪色的木門窗,估計在三十年代落成。施弼街與華倫街交界的兩層高石屋,經修葺後煥然一新。第二巷四號同樣建於三十年代,但建築風格顯著不同,採用當時流行的裝飾藝術設計。書館街四號和十二號亦有相當年月,後者原是一間創立於清末的義學,現交予大坑坊眾福利會活化為火龍文化館。這些兩、三層高的樓房夾雜在高樓大廈之間,抗拒着社會發展的洪流。

  浣紗街曾有一條自畢拿山流下的大水坑,直出維多利亞港,村民在坑邊洗衣服,「浣紗」之名由此而起。其後政府覆蓋部分水坑,僅留下皇仁書院旁邊一段明渠。五年前明渠也被填平,開闢為「火龍徑」,大坑再見不到水坑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