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馬逢國
大公報記者黃璇攝
【大公報訊】記者黃璇報道:香港作家聯會前晚(九月十四日)設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七周年以及中秋佳節,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馬逢國應邀出席。身兼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馬逢國當晚還以「香港電影的發展」為題與在場人士交流。
馬逢國以香港電影走下坡路的十年為切入點,審視近年香港與內地合拍潮流中,香港電影人如何應對內地劇本審查制度、內地融資,如何準確把握內地觀眾喜好但又不失香港特色,以及政府應如何鼓勵增加港產片製作量等。
港產片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的內地,無論是思想還是文化,均有非常大的影響。從前大家對「港產片」一直未有清晰的定義,但在香港電影以合拍片形式出現後,大眾反而開始認真思索其定義;雖然現時這一定義仍然模糊,但至少引起大家的關注。馬逢國認為,香港電影應轉型為「華語電影」,成為華語電影中的一個獨特品種,而非一味強調「本土化」─香港電影從業者可以拍出有「香港味道」的電影。
推動香港電影發展另一重要元素則是劇本,好劇本是好電影的靈魂。香港電影和世界各個地區的電影一樣,在經濟、政治走向全球化的大趨勢下都要面對文化身份轉變的事實,年輕一代電影業者,毋須以悲觀目光「緬懷」港產片的光輝歲月。電影人應▉從新/重新▉的角度出發,秉持熱情,跨越文化差異、拍出引起共鳴的人和事,自然就有「香港味道」。畢竟真誠創作才是制勝之道。
當晚出席的嘉賓還有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處長李俊銳、原宣傳文體部副部長崔頌明,香港作家聯會永遠名譽會長莊善春、永遠名譽會長江揚、會長潘耀明、執行會長陶然、副會長羅琅、秘書長李遠榮,上海廣播電視台香港辦事處副主任俞驊,以及眾多香港文學界知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