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一個駐外使館任館長期間,我曾經連續用三個月時間,每天上午一上班陪同使館各個部門的年輕人讀報,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我的讀報習慣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上初中時開始養成的。那個時候,學校訂有報刊,一大早就會送到傳達室,我每天都去那裏翻閱,逐漸形成習慣,某天不去,會感到那天缺了點什麼,傳達室的老人也會問我你怎麼沒來。每天讀報的習慣一直保持到如今,現在我家裏還有幾種報紙,有的是我自己訂的,有些則是報社感謝我常常給它們奉送稿件或接受它們的採訪而贈送給我的,對於後者,我樂得坐享其成。
說起讀報,我年輕時在駐外使館工作期間,還曾經將之作為每天的工作任務,負責給使館的領導成員閱讀、介紹駐在國的報紙,因為那時的主要外交官多數不懂外語,但需要了解駐在國以及世界的動態,多有集體聽取讀報的安排。因此,我需要每天早起,翻看多種報刊,做好每天上班時向館領導報告新聞和報刊評論的準備。應該說,這是一件比較辛苦的差事,但必須完成。不過,由於我有多年早起讀報的習慣,又是要做的工作,還是感到很是愉快,幹得也比較得心應手,還有多方面的收穫和體會。
成為駐外機構的領導後,我仍然堅持自己天天讀報,每天上班以前就把各種報紙讀完了,注意到了需要知道的情況及相關看法。不僅讀當地的報紙,我也讀國內的和可以訂閱的香港報紙,諸如《人民日報》、《大公報》等,因為需要了解國內的情況和政策。但我發現,不少年輕的翻譯人員不太知道如何利用報刊,還因為貪睡經常上班遲到。經過觀察和思考,我不動聲色地在辦公會上提出,請各個部門的所有年輕幹部,總共八、九個人,上班時開始集體給我解讀駐在國的報紙,每天一小時,節假日和周末除外。雖然規定從上班時開始,但他們知道需要讀前做些準備,因此出現了所有年輕人一大早就分別尋找報紙的景況,上班遲到的情況基本沒有了。
由於我實際上在他們給我讀報之前已經將各類報刊翻看完畢,對各類消息和評論多已心中有數和作出了取捨,開始幾天我只聽未說,由他們自己選擇內容,從中了解他們的觀察力和理解力,偶爾會指名道姓地問問關於某件事情的原委和動因。漸漸地,我感覺到了他們在讀報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着手針對各自的情況給予一定的引導,告訴他們如何閱讀浩瀚的外國報紙,如何消化評論,如何延伸聯想,在比較中尋得需要的、相對可信的資訊和資料,還會幫助他們熟悉一些外語辭彙、短語、諺語的含義和用法。經過整整三個月後,我看到年輕人對當地報刊的意識情況和理解方式大有好轉,在辦公會總結之後,宣布讀報活動結束。
但是,年輕人的讀報習慣卻自動保持了下來,他們每天依然在上班時間前就尋找、閱讀報紙,直到我離開那個使館時仍一直如是。事隔二十年後,參加當年讀報的人多已進入高級外交官的行列,但還經常會來我這裏回憶那段經歷和各自的收穫、體會,認為真的受益匪淺。當然,他們每每也會憶起如何掙扎着從床上爬起來去找報紙的「痛苦」,以及如何準備應對我的突然發問,笑談中增多了相互理解和友情。
一段簡單的歷史,一個人生歷程中的小小插曲,但不應該否認,其中還是寓藏有一定的積極含義,或者說「正能量」,把它說出來,讓別人去了解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