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本港時裝設計師破繭逐夢

時間:2016-09-13 03:15:55來源:大公網

  圖:Mim於CENTRESTAGE ELITES帶來以「運輸」為主題的系列服飾 貿發局供圖(上圖) 大公報記者周怡攝(下圖)

  曾經,政治是決定時裝款式及內容的主要因素,隨着時代發展和思想解放,影響時裝業更多的是從業者無限的創意和人們最確切的需求。因此,那些當時被稱為「小裁縫」或「工匠」們在探索和創新的道路上,從手作人進階成為了締造藝術的大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代工為主要模式的香港服裝業,Made in HK就是一種驕傲,質料上乘、價格相宜,可說是信譽的保證,之後更出現了在國際舞台上一炮而紅的香港時裝設計師,國際時尚之都的美稱隨之而來。香港時裝設計自此受到本港以及內地等市場的歡迎和支持,但如今看來,卻似乎尚未得到這些市場以外的完全認可,甚至有人認為還不如從前。有限的市場及資源等種種因素,一些本港時裝設計師為尋找出路而離開香港,成為他鄉客,但也有一群新生代設計師,在各方麵條件都呈飽和狀態的大環境下,迎難而上。

  本月七至十日於會展中心舉行的CENTRESTAGE,相比較七月的香港時裝節春夏系列熱鬧許多。來自北京(高揚Simon Gao)、香港(麥鑽池Mim Mak)、首爾(Ko Taeyong)及曼谷(Pongsak Suprratccheep & Thita Kamonnetsawat)的四個年輕時裝設計師品牌,在CENTRESTAGE ELITES秀場上,呈現了各自的最新系列。「在如今世界時裝大氣候下,雖然不少設計師品牌服飾的風格看似一體化,但其實有差別,許多設計師也在尋求突破。」Mim Mak在CENTRESTAGE ELITES開Show前幾個小時,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其身邊的助手和同事正為晚上的Show忙活,個個神情緊張又略帶激動,而一身黑白簡約着裝的Mim,卻淡定從容。

  時裝設計中的實用功能

  「如果當年沒有讀平面設計,沒有到手袋公司工作,就不會接觸到時裝,也不會有自己的品牌HANG。」從幾年前一個平面設計的從業者,到如今香港頂尖年輕時裝設計師,Mim並不認為是天分「作祟」,曾經失敗過,曾經天天工作到清晨鳥啼,她忽視痛苦的歷程,因為更多東西需要重視。

  二○一二年,Mim在老師的鼓勵下,參加香港青年時裝設計家創作表演賽(YDC),獲得「派對服及晚禮服組冠軍」及「全場總冠軍」,兩年後,她獲推薦代表香港參加由日本Parco百貨與Vantan Inc.合辦的Asia Fashion Collection時裝匯演,先後於東京和紐約時裝周登場,還獲邀於日本設計師田山淳朗的工作室實習。「如果說能夠獲得今天的成果,我更相信是際遇,還有經驗的累積與良好的心態。」Mim作為新人入行之初,曾在一間晚裝品牌公司工作,收拾邊角料、打雜什麼都做。在她看來,什麼都做的時候,就是什麼都能學到東西的時候。「作為剛剛入行的新人,我不介意從低做起,只要善於觀察,保持時刻虛心學習的心態,這很重要。」

  堅持也很重要。記得有次參加北京的一個比賽,當時Mim還在服裝公司做着全職工作,每天下班後回家早早入睡,凌晨三點不到就起床準備參賽的系列作品至上班時間,雖然算不上是規模很大的賽事,但她從比賽過程中學到很多,「就在不斷累積、學習,獲取經驗的過程中,我也漸漸明白平衡的重要性。」

  比如商業與創意之間的平衡。Mim認為,設計師總有天馬行空的想法,這可以在學生時期得到滿足,爆炸性地表達自己的創意與美感,以此獲得人們的關注並不難,而如何降低自己的這種表達衝動,體現作品的市場價值,或許更難一些。此次Mim於CENTRESTAGE ELITES帶來以「運輸」為主題的2017春夏季系列,其中強調的「功能性」,便是她近年尋求的所謂「平衡」。「解決生活中常見的衣着問題,是除了創造具美感衣服之外,設計師更需要重視的問題。」Mim除了考量服裝的美感,更注重其實用功能。比如設計出可將手袖固定於手腕上的秋褸,方便穿衣者參與戶外活動和聚餐;加入可供調校的細節,讓身形較小的人亦能穿着舒適。

  擔憂行業專才流失

  獲貿發局資助、揚威國際並在相對較短時間內成功創立自家品牌,Mim如今最擔憂的問題是行業專才的漸漸流失,首當其衝的便是版房師傅的斷層。「老一輩的版房師傅已經退休,如今大多數都是五十歲左右的師傅,等再過幾年他們退休,設計師們又將面臨新的困難。」她告訴記者,英國現在的版房師傅很多都是三十來歲,他們受到業內外人士的尊重,人們將他們和設計師放在同等地位看待,而在香港,很多版房師傅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尊重和待遇。「工資低,工時長,年輕人當然不願意入行。」Mim希望大家能夠正視這個問題,給予版房師傅這個專業的行業應得的尊重與重視。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針織設計系的葉德芝(Cobe Yip),現正於國際知名品牌旗下的時裝公司做男裝設計的工作,走上時裝設計師這個行業,Cobe說可算是輾轉反側。中學畢業後,Cobe走向社會工作,最初做社工,然後偶然間接觸並學習了平面設計,最終因為女人貪靚的天性,選擇了時裝設計。「本身自己就很貪靚,平日逛街的時候,發現很多衣服總是不那麼合適,就想如果能自己做,也是很好的。」於是Cobe開始報讀時裝設計的文憑課程並不斷進階。

  自香港從代工模式走向自主創造設計時裝,狹小的市場與資源等問題,使得本該平穩發展進步的時裝業走下坡,在外界並不看好,現實情況也不樂觀的情況下,還是有人在做着時裝設計這件看不清未來的事。「宣傳不夠、資源不夠、渠道也不夠,但我並不會因為種種困難放棄我喜歡的事業,而且香港市場也並不至於那麼差。」Cobe說,除了自己,其實很多同學和朋友都在努力地做着一些什麼,希望為香港的時裝業帶來一些希望,比如在學習以及獲得更多經驗之後,創立自己的品牌,用時裝表達香港設計師獨特的個性。

  商業與創意的平衡

  今年二十歲的劉芷晴(Kelly),現為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設計系的一名學生,參與HKDA DNA比賽並以「中國女皇帝」作品獲得優異獎時,她只有十五歲。

  Kelly從小喜歡繪畫,還曾學習書法、國畫與水彩,對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有着濃厚的興趣,因此在她創作的服裝中,能看到十分明顯的中國風特色,比如紅色的燈籠衣,還有以紅、啡和金黃等宮廷專色作主題的武則天系列服飾。

  「參加比賽的時候,並沒想過將時裝設計作為未來的職業,但通過不同的比賽,我更加了解自己了,也帶來許多成就感。」Kelly說,比賽能夠突出自己的創意及理念,獲得了經驗,也學會了掌握商業與創意之間的平衡。雖然學生時期的作品一般都比較誇張,但進入市場後會漸漸被削減,但Kelly並不認為注重商業角度就會忽略了創意的呈現,試想一個有創意的設計師如果為取悅大眾,走一些偏市場需求的風格,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畢竟創意也需要財力資源的支持。

  曾經許多人對香港的印象,就是「東方荷里活」,就是一個可以讓夢想成真的地方,但現在許多人認為香港「遍地黃金」的年代已成絕唱,搵食艱難。為此,有人來到香港,有人離開香港,也有人懷揣希望傳遞夢想。這些年輕的時裝設計師們憑藉自己的才能,完全可以尋求一份相對輕鬆,或不那麼艱難的行業獲得優厚的酬勞,但他們選擇了時裝設計。

  五億的資源投放、貿發局全新推出的時尚盛事CENTRESTAGE,可見無論是政府抑或時裝業界等,對本港時裝設計有了更多的重視與投入,作出了許多推動其進步的努力,但落實這些計劃和努力,還需要政府更具體,且落到實處的方案,以及業界、學界與各界的通力合作。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