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起:港大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晏如居主人劉柱柏、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吳志華出席開幕式 大公報記者郭雨南攝
明式傢具,指自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以深色硬木為材料所製作的傢具,相對於漆作傢具和清式硬木傢具,明式傢具特點是體現木材天然紋理,風格簡潔明快。其中尤以黃花梨與紫檀木傢具最負盛名。黃花梨木呈棕黃色或棕紅色,花紋獨特精美,富有自然光澤,不易開裂及變形,在雕刻、造型方面更加有利。
大公報記者 郭雨南
中式黃花梨傢具聞名於世,廣受中西方收藏者的青睞,劉柱柏醫生就是其一。他說:「我第一次接觸明式硬木傢具,是在▉荷李活(道)/荷里活▉道的商店。本以為中國傢具總是黑漆漆的,較為笨重,但一張明代黃花梨四面平琴桌改變了這個看法,使我眼界大開。從那時起,我開始收藏古典的明式傢具。」
港大展出晏如居藏品
劉柱柏創辦了晏如居,收藏明式傢具,「晏如居藏明式黃花梨傢具」展覽近日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開幕,劉柱柏說:「最初,我本着擇其精者的準則,集中收集黃花梨傢具,因為我被那種黃棕色的『鬼臉』紋理所吸引,也沉迷於其來自歷史的光澤。本次展覽選取的明式傢具,大部分以黃花梨木為主,也有小部分紫檀木、鸂鶒木、鐵力木等。」
黃花梨木在明清時期被用於傢具製作,原因有二,首先是顏色方面,黃花梨的紅黃色與當時人們所崇拜的太陽與土地的顏色相近,被認為是代表豐收的顏色;其次是黃花梨木的天然質感,符合明代文人的審美情趣。
劉柱柏指出:「明式傢具的年代判定是困難的,因為一些傢具風格被長期採用,而且這種仿製也屢見不鮮。我希望此次精選的源於歷史時代的傢具藏品,能讓大家更深入認識十六至十八世紀中國古人的生活面貌。」
造型簡潔 結構科學
本次展覽展示了一系列居室傢具,其中「黃花梨帶銅飾燈掛椅四張成堂」為典型的明式風格,不設扶手,且椅子在日常使用中常被搬移,一套四張椅能完整保存至今已十分少見。燈掛椅是古人較為常用的傢具,造型類似於承托燈盞的竹製燈掛。
展覽一角所展示的黃花梨書架讓觀者感受到其清空疏朗,書架為三層,沒有門的遮擋,整個造型簡潔大方。中層屜板下裝有兩具抽屜,不僅有更多的儲物空間,還令整個書架更為堅固。
除了傢具,還展出了筆筒等文人用物,如黃花梨樑上三珠廿五檔算盤,其獨特之處在於其尺寸是目前所見到的黃花梨算盤中最大的,檔數也最多,共二十五檔,其二是樑上為三珠,每珠代表五,因此可以進行十六進制運算。
明代時期各階層都會參與祭祀活動,參拜者認為這樣能為自己帶來幸運、長壽及仕途成功,而存世的祭祀用品,以銅、瓷等為多,這次展出的十六至十八世紀、用黃花梨木打造而成的祭祀用品較為罕見。
明式傢具的線條典雅,雕琢精細,外觀簡約,風格獨特,其黃金時代是在明代後期的一百年和清代前期的一百年,而這段時期的明式傢具,主要有五個特點,包括:簡潔的造型設計、雋秀的線腳美學、科學的結構比例,以及以硬木製成、精密的榫卯結構。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說:「我們在一些傢具上,可以清晰看到其結合處的精細,甚至有時候還可以自由拆卸,或者就是被巧妙隱藏於那些更複雜的傢具上。表面的拋光通常只是一層蠟,在密實且具有內在裝飾性的木料上,並未施用任何染料與透明封漆。」
「晏如居藏明式黃花梨傢具」展覽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二樓展至十一月二十日,查詢詳情可瀏覽http://www.hkumag.hku.hk,或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umag.h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