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適合增加哪一類新旅遊景點,談了多年。論旅遊資源,香港不缺,因為歷史悠長,其中一半歷史是鹽史,可在鹽的方面做文章。我不知負責旅遊的官員或業界人士,有幾人細讀過這段鹽史,有幾人研究、想到這段歷史可以復活,為旅遊業開拓新景點和新巿場。
過去,香港是中國產鹽要地,論規模遠在台灣南部七股之上,台南人頭腦靈活,把祖先留下的七股鹽山發展為觀光區,今日成了遊客熱門景點。
香港鹽業在漢武帝時已有記載,鹽官駐於番禺,管轄香港鹽產。至宋代,香港鹽業已進入大規模生產,設「官富場」,即鹽場名稱,任命官員駐守,「官富場」範圍由九龍城大片海灘,向土瓜灣、紅磡伸延,達尖沙咀一帶,「官富場」的官,即由朝廷直接管理,鹽工近萬,這樣大規模生產,管理已非常成熟,鹽官管生產、內銷、運輸等,設士兵守衛,防止鹽工動亂或販賣私鹽。
「官富場」出產的鹽,主要內銷,由尖沙咀水運至香港仔。來自廣州、浙江一帶的艚船,廣東人俗稱「大眼雞」,停泊香港仔,待載滿艙即啟碇駛向內地。昔日香港仔有香港圍,居民職業與鹽運有關,由於香港仔是內陸貨運中心,這一帶已形成市集,聚居者眾。
「官富場」一帶居民,多從事鹽業,稱為「灶戶」,是煮鹽為生的居民。大澳又是五大鹽田之一,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大澳仍見鹽田,位置在今日巴士總站左邊,成為拍友取景之地,大澳天后廟碑文記載,廟前一片汪洋,三百年前,清政府在大澳發展鹽業,大築堤壩,將淺灘變為鹽田,居民設有「護鹽圍」,北面堤壩發展為太平街、永安街,東面堤壩是鹽工聚居的地方。
大澳三大鹽場為泰生鹽場、達安鹽場、天生鹽場,今日龍田邨所在地,為昔日泰生鹽場,巴士總站一帶為達安鹽場。上世紀六十年代遊大澳在巴士總站下車,左邊見一片鹽田,三兩鹽工耙鹽,感覺很新鮮,從未見過鹽田,不知鹽怎樣由海水變成,禁不住停步觀看,由此獲知造鹽知識,今日若將部分鹽田復活,成為旅遊項目,安排旅遊人士下鹽田學耕,相信吸引家長帶孩子去參加,讓他們在度假樂趣中增長知識。這塊最後的鹽田,原是達安鹽場的小部分,上世紀六十年代,所有鹽商結束經營,剩下個別鹽工以一小塊謀生,這塊最後鹽田也因最後一位鹽工年老力不從心,於一九七七年結束,現在遊客在巴士總站下車,再看不到鹽田了。
鹽業興旺時期,鹽田耕作面積為大澳面積一半,出產的鹽遠銷內地各省,鹽工數百,組織「香港鹽業職工會」,設鹽工子弟學校,希望後一代學識文化,出市區找一份職業,免捱日曬雨淋。運鹽船近三百艘,停泊碼頭落貨,海邊一帶運鹽工人熙來攘往。
香港可借鑒台灣七股鹽山開發旅遊的經驗,劃出鹽田區,設博物館、酒店、食肆、特產商場,又可開發鹽田,讓遊客一家大小赤腳在鹽田耙鹽,感受香港輝煌的產鹽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