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仲夏夜歌聲響徹夢境

時間:2016-09-12 03:15:39來源:大公網

  圖:男歡女愛成為《仲》劇的主要基調

  適逢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香港舞台的莎劇演出亦此起彼落,單是《仲夏夜之夢》便有不同版本相繼問世。由於莎翁的作品可塑性甚高,可轉化成不同類型和風格的演出,因此《仲》劇亦不遑多讓,除了戲劇形式之外,演戲家族更將之改編成音樂劇,將莎劇的台詞轉化成樂韻,於大會堂劇院散發仲夏歌聲。

  上世紀七十年代,西方劇場巨匠彼得.布祿克將《仲》劇塑造成馬戲班處境,各角色在舞台上幻化成空中飛人,把原著的虛無縹緲推至極點,令到該版本成為現代劇場其中一個經典製作。演戲家族的音樂劇版本,形式亦獨樹一幟,能將音樂劇的格局完全融入莎翁的劇本當中,展示了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

  男歡女愛 高歌愛情

  原劇本講述仙界的仙皇和仙后如何爭風吃醋,以及塵世的痴男怨女如何追逐愛情。劇情更有莎劇常見的戲中戲,講述一個胡混劇團如何班門弄斧,把皇親國戚弄得啼笑皆非。演戲家族導演彭鎮南與作曲家黃旨穎捏着《仲》劇的基本主線「愛情」為軸心,將歌曲引入情節之內,讓一切男歡女愛,由演員引吭高歌,從心而發。

  全劇的結構和分場,與原劇本大致相若。角色安排方面,仙皇和仙后與人間的國王和皇后,都由同一對男女演員飾演(韓雲龍、之華)。這種處理方式,在現代劇場的導演可說習以為常,目的除了讓演員表演處理角色的技巧,也藉此反映仙界和人間的對比關係。在仙皇和仙后身邊,亦有幾個精靈跟隨在側(張學良、唐曉楓、陳嘉茵飾演),以此製造虛幻奇異的群眾形象。

  再往下去,兩對互相追逐的男女(鄭君熾、麥智鈞;朱栢謙、張國穎飾演)成為《仲》劇描述愛情迷思的主要骨幹;另外胡混劇團演出戲中戲的四個詼諧角色(李家宥、黃嘉威、李灝泓、何洋飾演),擔負起諷刺和鼓動劇場氣氛的作用。除此之外,全劇甚吃重的角色精靈撲克(溫卓妍飾演),既發揮影響其他角色的行動,亦向觀眾直述劇作者的思緒,與觀眾建立重要的溝通橋樑。

  仙凡對比 歌詞出色

  演戲家族將《仲》劇製作為音樂劇演出,未必前無古人(因為全世界劇場都有不同形式的版本),但也必是香港劇壇將莎劇改編為音樂劇的里程碑。由於要為演出譜寫二十首歌詞,故此填詞人岑偉宗實際是將莎劇進行再創造,每首歌詞都能交代劇情進展,同時亦抒發角色感情,催化演出氣氛。第三幕四位男女在森林互相爭持,歌曲「夜林難靜」便發揮了出色效果,雖然音符跳躍間未必能讓觀眾聽清楚每句歌詞內容,但是四人互相指罵同時互相怨懟,另配合着各人的跳脫動態,令到該場面可以突顯全劇的主旨。

  戲中戲的胡混劇團亦借歌曲發揮高度諧趣效果。其中黃嘉威飾演的厚皮,演唱「戲為財」的主要段落,完全能夠表達角色的身份和個性,亦潤飾了劇情的應有氣氛。

  另一例子是劇末撲克的經典總結台詞,現在該段台詞改由國王先說出,然後接上全體演員合唱「仲夏夢未完」。歌詞末段撲克再唱出「痴痴眾生,像尋夢追風逐雲……都祝福大家得覺(音教)好瞓。」與原劇本台詞意思匹配,互相輝映,盡顯填詞人的細密心思。

  作為音樂劇演出,導演着重各演員的歌唱技巧而安排角色,令《仲》劇呈現高質素的音樂劇水平。不過,個別角色雖然歌聲悅耳,但是塑造的角色形象卻未見突出,難以表現仙凡之間的微妙關係,更莫論透過角色的精神狀態,展示仙凡都在追逐飄渺的愛情和操控別人的權力。現在整體演出賞心悅目,極盡視聽效果,但是莎士比亞透過不同角色對凡人的嘲弄,似乎並不是音樂劇版本所想達至的目標。

(演戲家族供圖,攝影:阮漢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