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行姐經常到內地登台
隨着內地電影市場蓬勃發展,北京電影學院(北影)也成為不少有志在演藝圈發展的人欲投考的院校,除了本地生,不少海外生也慕名而至。前無綫藝員陳彥行(行姐)早年也曾到北影進修,除了學術上有所裨益,亦讓她見識到內地演藝事業發展的勢頭,她鼓勵港人不要灰心,只要自強不息,不吃老本,一定不會輸蝕給任何人。\大公報記者 吳珊珊
無綫藝訓班出身的行姐,畢業後曾試過跑龍套的日子,但她很快便獲公司力捧,到二○○一年在長篇處境喜劇《皆大歡喜》中扮演潑辣的「金日」一角,其演技獲得認同。不過,二○○六年她與無綫結束賓主關係,並前往北京進修演藝課程。行姐說:「我讀了兩年,主要是想進修以及學普通話,因北影是著名學府,自己也想見識一下。」很多同學都知道行姐拍過劇集,奇怪她為何仍來讀書,她就解釋稱,因為知道自己不足,所以要再進修。行姐入讀的是國際班,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包括地道北京人,還有的來自越南、韓國、日本及香港等地,大家相處融洽,但普通話就變成最差的一班,不過老師仍要求他們首先要學好普通話。
學用丹田說話
談到上學的難忘事,她說:「我記得上學不久便要排一個小品劇,是作業來的。由於北影教授舞台劇方面的知識居多,希望每一個學生都用丹田說話,不用咪高峰,所以我每天清早五時半便回校跑步以及練聲,一跑就跑幾個圈,因為上台演出時不可用咪,講對白時卻要令台下最後一排的觀眾都聽到演員說的每一個字,加上自己還要兼顧普通話,所以真的被難倒。當時多得老師和同學幫我一起排練,正式演出時都得到讚賞。」當時北京電視台也有導演前來欣賞,事後該台更邀請行姐去做節目,令她開心不已。
原來行姐進修時,其母也陪太子女讀書,隨她到北京照顧其起居飲食,因為有母親同行,加上學校不會強制海外生住宿舍,所以行姐沒有入住學校宿舍,改在學校附近租地方住,方便她可以步行到學校上課。她說:「因為住近學校,我每天早上十一點半便回家吃午飯,到下午四、五點放學後,再找老師惡補普通話。(沒住宿舍會否少了體驗?)的確少了一些日常生活的體驗,但校園生活也接觸到,因為上課時間長,早上八點上課,下午四、五點才放學,大半天時間都在學校,我都會去同學宿舍八卦。(宿舍環境如何?)當然比本地生的宿舍好好多,本地生是六個人一間房,海外生就住貴少少。」行姐最初也擔心自己會不習慣北京的生活,但住下來又幾慣,並說:「當時還未出現霧霾天氣,只是沙塵暴大一些,好像外出後回家洗把臉,盆水就變成灰色,不過空氣OK,沒問題。我反而覺得當時的生活更健康,因為早睡早起,又吃媽咪煮的住家飯,比現在更健康。」
讀完無綫藝訓班又讀北影,行姐認為北影是理論較多,無綫則實踐較多,說:「藝訓班為期半年,頭三個月在課室上課,後三個月已出來實習,有很多實踐機會。雖然是不同概念的教學,但兩者我都喜歡。回想頭三個月在課室一起上課,很開心,全班同學沒分彼此,因不知誰人會彈出走紅,之後開始體驗拍攝工作,體驗走機位以及講對白,有時未必有機會講對白,但也覺得刺激及新鮮。」
在北影進修完畢,行姐為何不留在內地發展?她說:「最主要是不適應當地的氣候,北京很凍,又乾,而且我發覺不容易融入他們的模式,剛好當時香港有人找我工作,便回來了。(聽聞內地娛樂圈有些潛規則,是否真的?)潛規則任何地方都有,不是某行業才有,只是演藝圈透明度高,所以特別受關注。」行姐坦承內地的確有很多機會,就以北影為例,如果讀完成績又OK,學校是歡迎學生留校任教,幫老師做助教,又如果想演出,外面的劇團以及電影導演也會來學校揀蟀。她說:「北京演藝圈這麼大,機會也多。我去進修的時候,當地演藝圈形勢不及現時成熟,其實那時都覺得OK,現在行業的發展就更加出色。(但母語是廣東話的話,會否較蝕底?)一定的,香港藝人十居其九要搵人配音,台灣藝人也要重新培訓普通話,因他們覺得台灣人講普通話不夠標準,更何況是香港人?」
內地人才濟濟
原來行姐曾簽過一位內地經理人,唯簽約不久,對方即以不同藉口向她借錢,一萬又一萬,但卻沒有為她接過一單工作,結果她找了很多人幫手,才成功解約。經過這次不愉快的經歷後,現時她自己接工作,且以內地登台為主要收入來源,偶爾才接拍港台劇集過戲癮。
對於有興趣入行的年輕人,行姐會建議他們在香港還是到北京讀演藝課程?「若是全新新人、零知名度,還要是香港人,是很難一下子去內地發展,因為內地起碼要看過你之前在香港拍的作品,雖然未必很熟你,但也知道你是行內人,人家會容易起用你。」她並建議有意入行的本地年輕人,最好入大機構如電視台,起碼起步不會被騙,年輕人不要胡亂找私人公司或模特兒公司,如果想更快一步,參加選美、歌唱大賽以至所有比賽,絕對是一條捷徑。行姐續道:「我自己經歷過,入藝訓班是由低做起,你以為一來就有對白嗎?是要由甲乙丙丁做起。如果是選美出身,哪怕是落選,如果公司簽了你,就算拍劇,起步點也高些,起碼演的角色會有幾句對白,所以走捷徑一定要參加比賽,這是肯定的。」
提到香港娛樂事業日漸萎縮,行姐坦言:「人家真的勁,沒法子。不過內地人也很醒,以前不懂製作,就學香港人的製作模式,學會了就另起爐灶,不必靠香港人,加上內地開放政策,人又多,年輕、漂亮、有實力的人才都有,什麼類型、類別的演員也有。」不過行姐也勉勵港人不要灰心,說:「我們還有很多優點,但一定要自強,不要恃住是先頭部隊以及有優勢而停步,不要只吃老本,要繼續向前進,構思多些新穎的事,相信香港一定不會輸蝕給其他人。」
圖片由陳彥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