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旗袍情緣\言青

時間:2016-09-02 03:15:59來源:大公網

  近日整理衣櫃,看見我的幾件旗袍還掛在裏面,這是二十多年前工作期間,由於外事活動的需要而製造的。有絲綢的,有絲絨的,有錦緞的,質地上乘,花色也很漂亮,到現在還保存完好。

  我個子不高,但穿旗袍很勻稱,它們陪我參加過不知多少外交活動,每每受到外國朋友的誇讚。

  撫摸着這些旗袍,二十多年前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記得當時周恩來總理的夫人鄧穎超接見一批準備出國工作的女同志,鄧大姐囑咐說,製裝時要多做幾件旗袍,說旗袍是中國服飾文化的代表,它能體現中國女性身上的東方美。我想我這次是隨丈夫出使外國,更應該穿旗袍這種正裝,於是我找到著名服裝設計師李艷萍女士給我製造了這些旗袍。

  當時我對旗袍的來歷知之不多,查資料方知,中國的旗袍淵源於滿族婦女的創作,三百多年前,滿族前身女真族婦女穿的是一種寬大直筒式的袍子,後來滿族被納入「八旗」,滿人被稱為「旗人」,婦女穿的袍子也被稱為「旗袍」。清朝時旗袍改為高領細腰長袖長身右側襻扣的服裝,穿起來很得體輕便,成為滿漢兩族婦女的通用服裝。五四時期,提倡新文化思想,將傳統式旗袍改為矮領短袖開衩到膝部的「大眾型」服裝。其後在演變過程中,富人家的女性穿絲綢高領無袖或短袖長身旗袍,普通百姓穿陰丹士林布做的大眾型旗袍,俗稱「大褂兒」。總之,改良後的旗袍體現出女性的曲線美,輕盈嫵媚,端莊高雅。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宋慶玲女士的服飾一直以旗袍為主,民國時期旗袍被定為女性的「國服」。

  我正撫摸着這些旗袍,想着它的往事,先生找來一張老照片,我一看哈哈大笑,是我兩三歲時穿着一件小旗袍和也穿着旗袍的母親照的合影。那時正時興大眾型旗袍,母親隨手給我縫製了一件小長衫,權當旗袍穿着。記得母親和姨母她們常常穿着旗袍去探親訪友,平時在家就穿陰丹士林布的大褂兒,簡單方便,夏天穿着涼爽宜人。陰丹士林是一種天藍色薄薄的純棉布,家庭婦女和女學生都愛穿。我上中學時,母親給我縫製了一件陰丹士林大褂兒,我穿着很合身,不過後來學校有了校服,上學就不再穿它了。

  現在,這種被喻為中國服飾文化代表的旗袍也被許多西方婦女所崇尚,甚至有些外國婦女名人把它當作收藏品。我隨丈夫出使韓國後,曾回國參加接待時任韓國總統的盧泰愚和夫人訪華,當時服裝設計師李艷萍女士給盧夫人設計了一件旗袍送她作禮物,做好後託我帶到漢城(今首爾)轉交給盧夫人。這件旗袍用黑絲絨製造,胸前用金絲線綉着一朵牡丹花,是一件非常精緻高雅,秀麗端莊的藝術品。我去青瓦台轉交時,盧夫人見了非常珍愛,比着身子左試右試,最後不無遺憾地說,她從中國回來有些發胖,即使不穿,也作為珍品永遠收藏。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