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文化節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創辦人趙式慶介紹師傅資料庫\大公報實習記者 崔芷盈攝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崔芷盈報道:第二屆「香港文化節」的重點活動之一「客家功夫三百年——數碼時代中的文化傳承」展覽,由即日起至九月三十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展覽劃分為十一個不同主題,展示全球首個新媒體功夫展覽,以穿越時空的旅程,探索客家武術的起源、發展和未來的傳承。
動態影像 三維空間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百年來,客家人因逃避戰亂或其他原因,從粵東移居到香港。為了爭取土地和資源以確保生存而不斷與本地人發生爭鬥的歷史和生存狀態,使客家人磨煉出尚武、保守、排外的民族性。所以,客家的武藝在嶺南武術文化中既出眾又注重實踐,亦是目前公認的中國南方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武術遺產之一。
今次展覽建立了全球首創的「香港武術活態資料庫」,它是首個以突破性的三維動態影像擷取技術,捕捉人體於三維空間的活動,有效地記錄和保存功夫的一招一式。在「動作模仿遊戲」上,觀眾將變身成功夫大師,可以嘗試移動身體,以模仿功夫師傅的動作。通過傳感器動作捕捉,可分析參與者的運動和身體位置,比較屏幕上的圖形姿態,將功夫的印象成為觀眾的記憶。
香港文化節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創辦人趙式慶在介紹背後的理念時表示:「因為趨向全球化以至傳統文化被削弱,保育方式亦需與時並進,數碼科技成為重要保育工具,為傳統文化注入生機。」
擔挑鋤頭 可變兵器
除了有數碼科技的注入外,展覽中亦有傳統的展覽方式。在「武器和訓練工具」中,展出了客家人所用的兵器。除了一般的刀和劍外,由於客家人以務農為主,他們善於在日常生活中找尋機會鍛煉武藝,生活環境使他們發展出獨特的習武形式和鍛煉方法,同時,因為當時禁止民間私藏兵器,所以他們會利用擔挑、大耙、鋤頭等日常接觸到的農具作為兵器。
趙式慶表示:「是次展覽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對於保存客家功夫來說意義重大。因為過去一般以傳統的媒體技術展示,無論是錄像還是照片等,都是一種二維平面,然而很多功夫都是三維立體的動作。」該展覽透過高端科技,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把客家功夫的傳統生活重現。
此外,大會於展覽期間將設有講座,查詢詳情可瀏覽香港文化節網址:http://hkculturefestiv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