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二○○九年,八十六歲高齡的馬克.呂布仍未停止攝影的腳步 Credit:Agence France-Presse
【大公報訊】據內地澎湃新聞、紐約時報等綜合報道,著名紀實攝影大師馬克.呂布(Marc Riboud)於巴黎當地時間八月三十日因阿茲海默氏症去世,享年九十三歲,他的死訊由其妻子Catherine確認。作為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的重要成員之一,馬克.呂布自一九五七年起二十二次訪問中國,以其對東方世界的廣泛報道而廣為人知。
呂布一九二三年六月二十四日生於法國里昂,十四歲從父親那裏得到一部簡單的柯達相機。二戰期間曾參加法國的抵抗運動,之後進入里昂中央理工學院學習機械並從事過工程師工作。一九五一年,他進行了一次紐約旅行,在博物館中受到了攝影作品的震撼,遂決定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攝影中,改行成為一名自由攝影師,並搬到巴黎。一九五三年,加入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卡帕(Robert Capa)等創辦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中國攝影構成作品主體
一九五六年,呂布訪問中國五個月,一九五七年和一九六五年又兩次訪華。一九五七年一月一日,他拿到了紅色中國的簽證。他從加爾各答飛到香港,從香港徒步過橋到達中國深圳羅湖關口,坐火車到廣州,再從廣州到北京。在經香港離境時,英國移民局官員曾對他說:「要去,你自己走過去。」一九五七年呂布發表了報道中國的第一張圖片,開始了他人生中第二次為期五個月的長途旅行。從那時起他先後多次訪問中國,觀察和記錄了在中國發生的若干歷史事件。
當越南戰爭爆發後,他從越南和美國兩個視角記錄戰爭的殘暴。一九七九年,馬克.呂布退出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憑藉直覺捕捉世界瞬間
不同於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呂布用直覺攝影,見證了越戰的殘暴、中國「文革」時期文化的倒退,在呂布的鏡頭下,觀者所能感受到的不是世界的平靜。他的黑白影像裏,儘管呈現了很多人性與世界醜惡的一面,但這位大師拍攝這些作品的意圖不帶有任何偏見。
馬克.呂布的作品以細膩的美感和精巧的構圖著稱,喜愛他的人認為這種對待線條的執迷態度與他自己曾身為工程師有關。他最著名的照片之一、於一九五三年拍攝的《艾菲爾鐵塔的油漆工》(Zazou,The Painter of the Eiffel Tower),描繪了一個正在粉刷建築物的工人,他的造型就像是棲息於塔間的舞者。
儘管在中國的多次拍攝使得馬克.呂布在西方的知名度劇增,但他的作品被介紹進中國卻要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從那時起,他被中國的攝影愛好者們視為紀實攝影的標桿人物。
馬克.呂布於一九六六、一九七○年兩次獲得新聞攝影最高榮譽之一的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二○○九年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獲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以及紐約攝影中心終身成就獎(ICP Infinity Award)等。
馬克.呂布個人網站:marcrib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