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提琴家馬友友 Jason Bell攝
大提琴家馬友友將於九月上旬應邀來港擔演香港管弦樂團新樂季的頭炮音樂會,除主奏德伏扎克《寂靜森林》,還會聯同內地音樂家吳彤以笙合力主奏趙麟的作品《度》,而樂團本身亦會演奏比才的《C大調交響曲》。
嘉 嫻
過去十多二十年,馬友友來過香港表演有多少次,一時間也算不清楚,只記得每次都有極高的上座率,而他所演的曲目十分廣闊,古典與新作都有,甚至有跨藝種的表演,包括與內地藝術界合作,而他與趙麟近年的合作,就是其中一例。
大提琴與笙合奏《度》
提起趙麟,香港樂迷不一定熟悉,但如果你對中國二十世紀音樂有興趣,就一定聽過趙季平這個名字,甚或接觸過他的作品,例如舞劇《長恨歌》、交響敘事詩《霸王別姬》、琵琶協奏曲《祝福》,以及他大量的電影電視配樂,例如《黃土地》、《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趙麟就是趙季平的兒子,而且喬梓雙輝,趙麟這位「七十後」是中國新一代的著名作曲家,並於十多年前與父親成立「趙氏父子音樂工作室」,專注創作,特別是電影電視配樂。
出身於音樂家庭而且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的趙麟,除大量創作電影電視配樂外,亦創作了一批民族音樂。早在十多年前,馬友友便很欣賞趙麟的才華,於二○○四年主動邀請趙麟往赴美國,參與他的「絲綢之路工程」,特別是為他的絲路樂團創作新曲,而趙麟其中三首為此而作的樂曲,得以收錄於馬友友的專輯。
西洋與中國樂器對照
趙麟的《度》是一首大提琴與笙協奏曲。此曲靈感來自佛教僧人取經的故事。在音樂意義上,是大提琴與笙,即西洋樂器與中國樂器的對照與磨合。樂曲共有三個緊連一起的樂章。
《度》首演於二○一三年十一月上海,隨後於一五年春節在紐約卡奈基演出。據悉,這首協奏曲是由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及中國愛樂樂團聯合委約,而此曲今次能夠在港表演,相信是憑藉「港樂」現任首席客席指揮余隆的關係,蓋因余隆同任該三個樂團的藝術總監。
至於吹笙的吳彤,他出身於中央音樂學院,是一位遊走於流行音樂(特別是滾石音樂)與民族音樂的音樂家。據悉他當年赴美講學時,馬友友欣賞他的才藝,並邀請他加入前述的絲路樂團,而打後《度》的首演,吳彤就是馬友友的合奏夥伴。
奏德伏扎克《寂靜森林》
除了《度》,馬友友亦會在音樂會上與「港樂」合奏德伏扎克為大提琴與樂隊而作的《寂靜森林》(作品六十八之五B)。相對來說,此曲並非德伏扎克所有作品中屬於熱門的類別,但其實是一首優秀作品。
必須指出,這首《寂靜森林》起先不是叫作《寂靜森林》,也不是一首為大提琴與樂隊而作的樂曲。原來,這是德伏扎克作於一八八三年四手鋼琴套曲的第五首,叫作《來自波希米亞的森林》。
上述的四手鋼琴套曲面世後,德伏扎克因應本身遠赴美國前舉行巡迴音樂會的需要,在一八九一年將此鋼琴套曲的第五首改為大提琴與鋼琴。由於新改版本深受歡迎,德伏扎克在一八九三年十月再將之改編為一首寫給大提琴與樂隊的樂曲。不過,樂曲付印時,曲名以德文寫成《寂靜森林》。
這首改編自鋼琴的《寂靜森林》,篇幅不大,演奏時間只有六分鐘,而整首樂曲都是以大提琴為主,由大提琴奏出抒情恬靜而略帶內省深沉的旋律。深信馬友友絕對有功力彰顯這首樂曲的優美之處。
編者按:香港管弦樂團「馬友友音樂會」定於九月九日及十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
(圖片由香港管弦樂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