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筆下留情】英國獎牌機器背後的精密計算

時間:2016-08-29 10:17:45來源:大公網

圖說:英國隊乘金牌專機凱旋

  文|蕭雪樺

  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洋名是OlympicGames。其中的games,可以是提供娛樂的遊戲,可以是有嚴格規則的競技。對之理解不同,有不同的結果。以TeamGB(大不列顛隊)名義出征巴西的英國隊,創造了破天荒紀錄,以27金的67面獎牌高踞第二位,成績比上一屆倫敦奧運還好。從來,奧運主辦國都有所謂「主辦國紅利」,即可以仗着天時地利人和,包括申請開設對自己有利的項目,奪得更多獎牌。據過去的規律,到了下一屆,這優勢不再,成績便會下滑。英國卻是打破了這一宿命,成為第一個能夠擴大「主辦國紅利」的國家。

  對英國來說,這是巨大的勝利。大軍凱旋時乘坐的英航專機有一個代表金牌的金色鼻子,名為victoRIOus號(勝利號),當中的RIO大寫,代表里約奧運。

  英國的成績的確有點不可思議:366名選手有130人拿了獎牌回國,佔35%;收穫最豐的是單車隊,15名選手全部有牌。難怪德國、法國、澳洲的單車對手都說起怪話來了:英國單車手在其他大賽未見突出,何以到了里約會脫胎換骨?

  在里約最奪目的英國女「車神」Trott拿了兩金,她有這樣的回應:「英國單車隊從來都是以奧運為目標制定訓練計劃,對我們來說,不在乎到世界綿標賽奪標。」對奧運獎牌的重視,竟至於此!

  《觀察家報》(Spectator)的資深體育記者SimonBarnes很了解英國近年來奧運成績的變化。他在回顧中說,切不可以忘記一九九六年亞特蘭大之役;那一年,英國只拿到一面划艇金牌,其餘是六銀六銅,比哈薩克、阿爾及利亞、愛爾蘭都不如。這成績,對於英國這麼一個傳統「大國」實在顏面無存。SimonBarnes認為,從英國體育文化看得出,那時的英國是個目標低下、發不中靶的國家。他說,英國人只懂投訴,沒有力爭上游的雄心壯志;在體育方面,缺乏爭取錦標的培訓系統,體育運動流於紳士式的玩意。

  培訓意味着投資。此後,英國彩票收入的五分之一撥歸體育培訓。一屆奧運的四年裡,這累積為3.5億英鎊(約三四十億港元),外加政府的資助。

  奧運所爭奪的,說到底是名譽,而不是提高普羅大眾的體育水平。投資總是有限的,英國的體育當局精打細算,不會一發現某個項目有好苗子就去培養,而是看準哪個項目最有機會奪得獎牌,才全力推動。在英國,你的乒乓球打得再好也不會有人理睬你,你能從中國手上奪過獎牌嗎?你的籃球打得再好也別旨望得到資助,因為強隊太多,而且只得一面獎牌,投資不划算。英國人說很白了:要製造獎牌機器。英國場地單車水平的突飛猛進就是這樣出現的。

  因此,不要唱推動和參與奧運是為了追求卓越,是為了發展人的潛能的高調。它只是為了爭取榮譽,從國家的投資來說,最重要的是國家的榮譽,是為了凝聚團結,加強國民的榮耀感、歸屬感。英國隊凱旋時,到處響遍《天佑女王》的歌聲。

  不過說到底,奧運是人的競賽,關鍵是傑出的選手,要「眾裡尋他千百度」地選拔出從身體質素到思想質素都出眾的人才。英格蘭體育學院(EnglishInstituteofSport)的科學家StewartLaing說:「我們要選拔的,是有志於一勝再勝的人。只求一勝是不足夠的,你這樣做到的時候,還要想着不斷超越自己。」

  SimonBarnes在WhatdrivesTeamGB'smedalmachine(英國隊的獎牌機器是怎樣運轉起來的)一文最後指出:「歸根到底是運動員的問題。不管你是中國的跳水運動員還是英國單車選手,一枚獎牌之得超乎科學分析之外。無論在體育還是任何其他領域,偉大都是無法刻意製造的,你只可以提供機會,讓選手個人和團隊去追求偉大。那就是,發掘不甘於平凡的人才,發掘有志於卓越的人才。」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