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金飾多見傳世品,其中亦不乏精美獨特者;若要蒐藏,難度着實沒有明代以前的金飾精品那麼高。清代晚期,製作金飾技藝精湛;和其他金銀器一樣,可說集合歷朝所長,不論範鑄、錘鍱、炸珠、焊接、鐫鏤、掐絲、纍絲、點翠等,均甚熟練,而且綜合了起突、隱起、陰線、陽刻、鏤空等各種手法,繁複豐縟,使人目迷。
例如附圖,為一九○○年清末代表作之一,乃用錘鍱、起突等種種細巧手藝,製成與別不同的「眼形」(如欖尖形)黃金帶扣。凸出的紋飾如龍鳳花鳥,一應俱全,滿布全器;構圖及層次緊密,分布有度。據說這種「眼形」金飾,最初始於公元前古埃及人之迷信觀念,認為欖尖形構圖代表「守護之眼」(UDJAT),可以永遠看守佩戴者的靈魂,消除魔孽。那時所用物料,並非純黃金;造型十分簡單古拙。
至於這類帶扣,我國古代也稱「鐍」,意指「有舌之環」;有人稱為「鉸具」,即於環中裝活動扣針,以鈎貫帶頭,使之鉸連。遠自漢代,已有銀錯金帶扣(雲南石寨山曾出土)。清末此一珍品,乃源於此,但特別在「眼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