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熱內盧奧運一如以往,中美都在獎牌榜前列,今年俄羅斯因禁藥問題,健將損折近半,固然有點掃興,但體育比賽搞到要弄虛作假,已經沒什麼意思。
中國的優勢還是集中在乒乓球、羽毛球、體操、跳水這些項目,田徑項目在朱建華、劉翔之後,似乎也沒什麼明星級的運動員。看奧運獎牌排行榜,排前面的就是幾個經濟大國,可見體育運動與經濟發展大有關係。
想起一些體育舊事,在我記憶中,第一次得知中國體育的好消息,是廣東舉重運動員陳鏡開,他是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那時我讀中學,這件事成為國家大事,跟今年新加坡舉國歡騰慶賀第一面奧運金牌是同一回事。
說起來,香港對中國乒乓球運動有過重大貢獻。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為中國乒乓球國家隊貢獻了傅其芳、姜永寧和容國團三位「劃時代」的健將,可以說,中國乒乓球運動的輝煌歷史,都是他們三個人帶頭開拓出來的。傅其芳回國後,曾代表國家隊獲得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團體第三名,後來擔任國家隊教練,培養出莊則棟、李富榮、徐寅生這些世界一級的運動員,帶領國家隊取得多屆世界團體和單打冠軍。
姜永寧在多次國際比賽中也都獲得好成績,後來擔任乒乓球女子隊的教練,也培養了不少好手。至於容國團,他更是第二十五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也是中國第一個世乒冠軍,第二十六屆世乒賽上,他也是奪取男子團體冠軍的成員之一。他的直拍快攻打法,後來成了中國隊過關斬將的利器,稱霸世界乒壇多年。退役後他擔任女隊教練,帶領女隊奪取第二十八屆團體冠軍。
中國乒乓球運動自傅其芳、姜永寧和容國團之後,就一直佔據世界領先地位,歷屆群雄輩出,優良的精神狀態、傑出的球技也一代代傳承下來。
中國另一運動強項羽毛球,也與海外華人有深遠關係。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有一批優秀運動員從印尼回國,其中包括湯仙虎、侯加昌等日後叱吒羽壇的名將。當年的中國,羽毛球運動還不普及,這些從海外回歸的運動員,帶回來新的技術與訓練方法,也通過一系列比賽普及了這項運動。當時有傳說,湯仙虎常作高強度訓練,一個人對打兩位陪練的運動員,時常累得趴在牆邊喘不過氣來。湯仙虎後來擔任教練,今日的林丹就是他的高足。
在我生活的閩南小鎮上,也有幾位印尼歸僑,他們也都是羽毛球好手,我那時讀中學,常跟他們一起玩,自此也迷上羽毛球這種運動。當年,羽毛球始終是「昂貴」的運動,不容易普及,一是球拍和球網都價錢不菲,羽毛球容易損耗,價錢也比乒乓球貴很多。記得當年母親從香港寄回一副套裝羽毛球器具,包括球網、球架、球拍,球架是不鏽鋼支架,使用時架起,有鋼線拉緊固定,在我們小鎮上成了稀罕物。那時中學母校有幾個老師也打羽毛球,我們時常約好在學校操場上打球,夏日清晨,濃霧未散,風細球飛,真是年輕時的好日子。
上世紀六十年代讀中學時,有一套全國風行的紀錄片,介紹中國女排的訓練情況。那時中國從日本請來一位排球教練叫大松博文,他曾帶領日本女排取得世界錦標賽冠軍,號稱「東洋魔女」。大松博文以魔鬼式的訓練聞名,他以嚴格的高強度訓練來要求隊員,時常對隊員斥喝、推拉,甚至打罵,這在中國人看來,也是體壇新鮮事,因此報上也有不少對這種訓練方式的討論。
影片記錄了在訓練現場他與隊員的互動,他高高站在網前,不斷擊球讓球員撲救,有的球員累得站不起身,他還要拉扯她上場,滿場裏追逐,看得全中國觀眾如痴如醉。這部紀錄片也將他帶來的一些技術動作推廣到全國,在全國掀起一陣排球熱。那時我們同學中也有很多人喜歡排球,晚上看了紀錄片,回家就鋪一張草蓆在地上,學習大松傳授的翻滾救球、魚躍救球的動作。大松帶出來的女排傳統,後來就在郎平她們這一代發揚光大,直至取得三連冠的佳績。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電視在鄉下還是稀罕娛樂,那時家中剛裝了一個黑白電視,正好碰上女排比賽,左鄰右舍的親友都來觀賞,小廳裏擠得滿滿,連年邁的祖母都看得津津有味。中國女排得分,人人都歡呼,中國女排失分,滿廳裏都是嘆息聲,那種樸素而真誠的氛圍,現在回想起來,令人回味不已。
任何體育運動,都要先普及了才談得上提高,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精英運動員,身後有數之不清的運動愛好者。我們小時候,用鋪板搭台在院子裏打乒乓,幾塊磚頭上架一枝小竹竿權充球網,球拍是用木板自己削成,乒乓球不小心踩凹了,泡一下滾水能讓它再鼓起來。小孩子因發泄渾身用不完的體力而興奮莫名,在運動中享受肢體協調、力度爆發的快感,為小小的勝負而情緒起伏,那些清貧而單純的日子,沒有網絡和遊戲,有的是原始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