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展覽現場/大公報記者周婉京攝
【大公報訊】記者周婉京、實習記者崔芷盈報道:香港大學(港大)美術博物館現正舉辦「瓷藝丹青:琳達基金珍藏景德鎮當代工藝大師之陶瓷瑰寶」展覽,展出由琳達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啟達收藏的四十四件當代景德鎮藝術家陶瓷工藝品。
張王李戴 各展所長
王啟達是香港知名收藏團體敏求精舍的會員,早期以收藏清朝瓷器為主,發現官窰因御製需求而落入定式。而後,他在尖沙咀購物時偶遇現代瓷藝作品,第一次被工藝瓷的款式與設計所吸引。他目前藏有過百件工藝瓷,除今次展出的四十四件當代作品,他另藏有不少民國時期陶藝社團「珠山八友」作品。
展品不求盡顯三十八位藝術家的所有特點,但求能勾勒出每位藝術家基本的藝術面貌。王啟達以如今景德鎮陶藝界代表人物「張王李戴」(張松茂、王錫良、李進、戴榮華)為例解釋稱:張松茂擅長繪牡丹,王錫良書法簡約素淨,李進筆下的人物形神兼備,戴榮華佳作多為粉彩瓷佳人瓶。
「是次展出的都是一九七九年後收錄在冊的『工藝美術大師』名作,我的收藏標準看重工藝的難度和繪畫水平的高低。這些人往往在五十歲左右完成的作品最為成熟,我通過本地古董經紀購買他們的創作,好的瓷器不常見,所以更需要時間來尋找。」王啟達說。
若將當代作品與「珠山八友」的作品相較,王啟達認為景德鎮現今的陶瓷創作是由「珠山八友」傳承下來,只不過上一代陶藝人傾向在陶瓷上呈現傳統文人畫的山水、花鳥,而當代工藝家更重視題材上的突破和材質上的創新,融入日本、歐美陶藝的多元影響。
承先啟後 兼得中西
展品中有一件綠釉綜合裝飾鑲器,出自藝術家寧剛之手。看似不經意的構圖卻能做到密而不塞、疏而不空,並通過對泥性與釉色特徵的運用,在瓷器上施以半刀泥雕刻,使器物兼得中西方藝術風格。另有一件材質特別的作品乃袁世文的粉彩瓊樓飛雪映高土瓷板,近觀可見瓷板上立體雕繪出的山野、雪屋與行人,遠觀可見古意盎然的詩文、題跋,令人察覺到瓷畫是對粉彩雪景山水畫的創新。
與當代油畫、水墨等相對熱門的收藏門類相比,當代陶瓷的收藏仍屬初級階段,難免亂象叢生。王啟達稱,不少現代瓷的市場價格高企,達到百萬至千萬元人民幣,有些甚至超越了清嘉靖官窰的價格。他相信有部分當代精品瓷器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市面上也有很多拙劣之作。當代瓷器較之古代瓷器,可能勝在「易辯真偽」上。他表示,如果創作人在生的話,便不會無從求證。
港大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Florian Knothe)稱讚王啟達展出的這批當代瓷器收藏,他說:「景德鎮還保留着製瓷的傳統,在品味上融入很多當代藝術元素。這令我回想起兩年前在港大美術博物館舉辦過的畢加索陶瓷展,畢加索亦如是,他將陶瓷當作是一種藝術媒介,而不單單是一種製陶方式。」
該展覽由即日起展至十月二十三日。查詢詳情可電二二四一五五○○,或瀏覽港大美術博物館官網:www.hkumag.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