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路邊野餐》/張 泠

時間:2016-08-19 03:16:14來源:大公網

  告別居住了九年的芝加哥去紐約之前,邀朋友去看最後一場電影,在城北的Facets電影院。看的是中國年輕導演畢贛的《路邊野餐》(二○一五)。影片在瑞士洛迦諾、法國南特、台灣金馬等電影節獲獎,最近也在中國內地藝術院線上映。《路邊野餐》最為人稱道的大約是詩意和夢境氛圍。導演畢贛也寫詩,讓男主人公陳升朗誦了許多他的詩歌,因為以貴州凱里方言讀,有一種夢囈氣息,有助於減弱詩歌入電影容易產生的造作意味。此外,敏感捕捉的游動光影、聲響與火車和摩托車掠過的山路風景,都構成富於地域色彩的潮濕的超現實電影夢境。這一點,令人想起章明導演、朱文編劇、拍攝於長江邊的電影《巫山雲雨》(一九九五)。

  對於居於相對封閉的小城的人們來說,火車是溝通與想像外部世界的流動符號,穿越空間;鐘表則暗示時間流動。片中一人物在火車車廂上畫上連續的鐘表,火車飛馳時時間具象地飛逝,時空在運動中合體。而敘事中的時間含混,或者多元時態的重合,從各種視聽元素來看,可以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可以是未知的以後。《路邊野餐》前半部分剪接細碎,然後出現一個長達四十分鐘的長鏡頭,跟隨人物穿梭於小鎮的後巷與河流,驚人之筆。貫穿敘事的是台灣音樂,李泰祥、唐曉詩的歌曲《告別》,及包美聖的《小茉莉》。全片作曲者,則是為侯孝賢、賈樟柯配樂的台灣音樂人林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