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多位客家功夫傳人出席簡介會並介紹客家功夫特色/大公報記者周怡攝
【大公報訊】記者周怡報道: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協會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及藝術推廣辦事處為合作夥伴的第二屆「香港文化節」,將於九月二十五日至十月十八日舉行。主辦方昨日舉行媒體簡介會,各項目活動代表人出席介紹其內容與特色。
客家功夫動態記錄
香港文化節以及地脈協會創辦人趙式慶、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總監何詠思、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講座教授邵志飛、香港畫廊協會創辦人及現任聯合主席梁徐錦熹、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主席李石連及攝影師鄧明東等出席。
趙式慶介紹,第二屆的文化節以「數碼時代的文化傳承」為主題,通過與各文化團體、大學及社區組織合作,希望為市民大眾帶來一系列本港獨有的多元化文藝節目。除了本屆的重點活動:「客家功夫三百年——數碼時代中的文化傳承」展覽外,更有其他多元化的展覽及表演藝術,如水墨聯展「墨啟未來」、武藝文化精品展、新派粵劇《牛郎與織女》、道教音樂「樂在虛無飄渺中」及現代舞Europium等。
「傳統的文化內容,隨着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我們希望本屆將傳統與科技結合,用嶄新的角度詮釋傳統。」趙式慶認為,傳統文化內容是香港多元文化的一部分,而用多媒體角度看傳統文化,有益於其傳承與發展。
客家武術隨着人口遷移和文化交流來到香港,分布於香港各客家圍村,如今,大部分功夫門派傳人年事已高,功夫知識面臨失傳的危機。此次「客家功夫三百年——數碼時代中的文化傳承」展覽,中華國術總會與香港城市大學利用三維動態影像技術,建立全球首創「香港武術活態資料館」,將三維動態影像擷取技術,以每秒一百二十格的幀率捕捉人體於三維空間的活動,能夠準確記錄和保存功夫的一招一式。「這對將來的功夫教學,以及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具重大的意義。」李石連說。
老倌新秀同演粵劇
展覽劃分不同區域,除了介紹客家與客家功夫背景、歷史資料及相片外,還有全息投影,以一比一尺寸立體展現具代表性的客家功夫、傳人訪談及文化介紹等。
武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漫畫家李志清此次將在「李志清書畫作品暨武藝文化精品展」中,引述一些與「劍」、「俠」相關的典故,講述和探討兩者的歷史關係。同時,展覽利用約五十把實體中國傳統刀劍、檔案照片和文字講述過去二千多年傳統刀劍文化在國家動盪時局中的浮沉興衰。
由香港靈宵劇團演出的青年粵劇小品《牛郎與織女》,老倌阮兆輝將聯同劇團負責人兼正印花旦謝曉瑩,以及一眾新秀擔綱演出,劇本保留本土粵劇唱腔及發掘傳統曲牌之餘,亦會加入藝術家高潤鴻的新創作曲目及音樂設計。
此外,文化節期間還有一連兩日於荃灣三棟屋博物館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通過表演、工作坊、講座、展覽及互動遊戲等,提高本地市民及遊客對傳統文化,包括傳統木偶戲、建築、服飾活化、海陸豐功夫及客家舞麒麟等的認識,以嶄新的方式演繹及傳承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更多詳情,可致電二五五九九四三六或瀏覽網站http://hkculturefestiv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