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於本欄述及近代名家黃賓虹寫黃山,取景與角度與別不同。他中年以前,苦工摹寫五代至清代眾名家山水,自董源、巨然、李成、范寬、郭熙、米芾、李唐、夏畦、馬遠、黃山谷、王蒙,以至石濤和石溪等,可說習各家之長;到晚年才脫胎換骨,從「絕似又絕不似於物象」,自闢蹊徑,寫萬物之貌,圖自然之性,傳其內涵之神。他曾說:「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其實,他畢生最受石濤啟發。早年他臨摹最多的,是石濤的畫。石濤論畫詩說:「黑團團裏墨團團,黑墨團中天地寬。」這正是擅長活用「七墨」的濃、淡、碎、積、潑、宿和焦;配合其「五筆」法(即平、圓、留、重和變),便能把生平廣涉的名山大川,加上其浩蕩神思,畫出一己境界。
例如附圖,為一九四四年黃賓虹設色水墨山水畫代表作之一(八十歲時繪),與他晚年另一佳作《五龍潭小景》大同小異,以「實中見虛」手法,寫迂迴山徑和逶迤土坡;雖如王蒙山水畫般繁複,卻滿而不悶,實而不塞;顯出氣象萬千,高古清逸,天趣甚高;可使人體會他胸藏五嶽「天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