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體育競技 以人為本

時間:2016-08-18 03:15:27來源:大公網

  每逢奧運年,當我們在讚嘆中國選手贏得了多少獎牌,獲得了多少榮譽時,我們不要忘記了他們風光背後的艱苦訓練,需要經歷超人的挑戰和充滿淚水的奮鬥,有些還落下一身傷病。當風光過後,很多運動員都要面臨人生的大轉折和二次就業的挑戰。除了主流的歡呼聲外,近年來也有愈來愈多奧運獎牌得主退役後的悲慘故事逐步曝光:為了維生而變賣獎牌、擺地攤、到街頭賣藝、開洗衣店,甚至當搓澡工等。

  縱觀全球,只有內地、前蘇聯、東歐國家和朝鮮等國家採取全職運動員制度,其他國家都是採取業餘運動員制度。在國外,參賽的運動員平時和其他青少年一樣加入常規的小學、中學、大學接受教育,與其他青少年一樣正常完成學業,在業餘時間練習體育競技項目。

  我在美國大學讀書時,我的本科同學中有不少是有體育專長的學生,他們要和其他學生上一樣的課程、完成高強度的學業。

  體育運動員的訓練在課外時間進行,最多只是在比賽前提前一段時間進行集訓,比賽完了就會各自回校,再次成為普通學生。他們確實累得夠嗆,有時訓練完就會累得昏睡過去,睡醒了晚上繼續起來學習,所以他們必須擁有對於體育運動項目的熱愛和堅強的意志才能堅持下來。

  但這樣,他們在青少年階段可以接受較完整的教育,得以學習知識和打好基礎,文化素質得以良好的發展,令他們終生受用。在他們決定退役、不再當運動員以後,除了可以成為體育教練外,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在各個不同的社會領域就業,走向第二人生。而在國外,很多好的大學、商學院和大公司都喜歡招聘運動員,因為運動員往往懂得如何制定目標,通過自己的艱苦奮鬥去達成目標,不怕面對失敗,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團隊合作精神,且性格比較陽光和自信。

  在內地,運動員從小學開始就被招募進行專業培訓。加入體校,名曰是半天上文化課,半天進行體育競技鍛煉,但實際上,從老師到學生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體能訓練和體育競技訓練上,文化課的課時、內容等大大縮減,以應付的心態得過且過,導致運動員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長期集訓也導致「兩耳不聞窗外事」,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脫節。而體育訓練也會專注於指定參賽競技項目,熱門項目的選手退役後,還有可能成為教練或進入娛樂圈等發展,冷門項目如標槍、擲鐵餅等項目的選手,退役就代表風光不再,要放低身段為了維生而工作。

  奧運期間,我們是否也可以有一種聲音,去反思體育精神究竟是什麼?我認為,體育的精神不在於一個國家在體育競技比賽中奪取多少獎牌,而是在於體育的普及推廣,全民體質的增強和體育競技友好公平競爭、堅韌不拔不斷進取精神的宣揚。如果這是體育精神的精髓,那我們是否可以反思國家體育經費資源的投放,運動員選拔機制,運動員培訓機制,運動員退役後的再培訓和再就業機制,專業運動員如何可以起到帶動指導全民運動和推廣體育精神的作用等?我們不能為了獎牌和獲勝而發展體育,我們要秉着以人為本的出發點來發展體育、改善機制。發展體育也要融合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于盈 任職於鳳凰衛視,歷任電台台長、電視記者、主持,曾從事投資銀行和國際組織工作,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和史丹福大學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