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正在進行,這又使我想起應如何看待金牌和奧運獎牌該如何計算的問題。
中國突出金牌,是否錦標主義,不要輕易下結論。不可否認,金牌跟銀牌、銅牌確有不同,表明獲得者已達到世界最高水準,無人可與其比肩。
這也是獲得者的最高榮譽,最高獎賞。在奧運會上獲得多少金牌,可以衡量一個國家的體育競技水準,這點無可非議。在二○○八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獲得五十一塊金牌,位居第一,確實引為驕傲。
但我又想,是不是也有另一種演算法,即計算在奧運會上獲得的獎牌總數,既可看出這個國家體育發展的水準,也可避免只看金牌帶來的弊端,更加妥當合理。因為奧運金牌、銀牌、銅牌獲得者,基本在一個水準上,只是臨場發揮帶來微弱的差異而已。
比如,這次男子四百米自由泳,孫楊只輸給澳洲的霍頓零點一三秒,屈居亞軍。應該說,他兩人完全在同一水準上,是世界的最高水準。如果再賽一次,結果或許很難說。因此,我們沒有什麼為孫楊遺憾的。
再如,杜麗參加女子十米氣步槍比賽,獲得銀牌。這對一位三十四歲的老將來說,已很不容易。不錯,她曾獲得二○○四年雅典奧運會女子十米氣步槍冠軍,也曾獲得二○○八年北京奧運會五十米步槍三姿的金牌,但那時她畢竟年輕。她比獲得這次比賽金牌的美國十九歲小將大了十五歲,應該說她們的金牌和銀牌分量是一個樣的。
再說,奧運會點燃聖火是最為重要的儀式,這次里約奧運會的聖火,是由巴西一名馬拉松運動員點燃,他曾參加二○○四年雅典奧運會,獲得該項目的銅牌。巴西並非沒有奧運冠軍,而且巴西足球馳名世界,不乏著名選手,但卻選擇了銅牌獲得者。這說明他們把奧運獎牌獲得者等同看待,不把金牌看得過重。
不過於看重金牌,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減輕運動員的壓力。中國隊第一天在幾個項目上失金,雖有各種原因,但對運動員的期望過大,壓力過大,不可說不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放手一博」的運動員才能取得好成績,這應該是一個教訓。
當然,我這樣說絕不是否定金牌的榮譽和價值,而只是想說,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
既算金牌,又算獎牌總數,而且更注重後者,也許是更妥貼的做法。